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脾胃系病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3:48: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痢疾的诊断依据是:(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3)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43.试述痢疾的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原则是:(1)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2)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者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3)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4)在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44.试述噤口痢的病因、病状和治疗。

实证者,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而成,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或加玉枢丹,少量冲服,或用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呷服,反复使用,以开噤为度。

虚证者,因脾胃素虚或久痢胃虚气逆而致,症见下痢频频,呕恶不止,食入即吐,舌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

45.试述痢疾的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2)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仍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46.简述休息痢的形成、症状、治法、主方。

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症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主方:连理汤。 47.什么是热秘、冷秘、虚秘?

胃肠积热所导致的便秘为热秘,阴寒积滞所导致的便秘为冷秘,气血阴阳不足所致便秘为虚秘。

48.引起便秘的病因有哪些,病机如何?

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49.便秘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治疗原则为何?

便秘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50.试述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八、问答题

1.肝脾两脏与胃痛发病的关系如何?

胃痛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2.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3.请具体论述胃痛的临床病理演变。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4.寒邪客胃证和脾胃虚寒证的主要证候是什么?其证候机理有何不同?

主要根据疼痛的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结合舌脉进行辨别,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的是寒邪客胃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的属脾胃虚寒证。

寒邪客胃证的证候机理是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痛则痛。脾胃虚寒证的证候机理是脾胃虚寒,失于温养,不荣则痛。 5.试述痞满的辨证要点?

痞满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蕴,气机失调等所成之痞皆为有邪,有邪即为实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则属虚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次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

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临证还要辨虚实寒热的兼杂。

6.怎样理解治疗久痞需要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治痞一般用甘温辛燥,属于温补法范畴,仅适用于虚寒之痞。而萎缩性胃炎之痞,可因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致病人出现胃脘痞满、疲倦纳呆、口苦而干、舌质淡而苔微黄腻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等证候。对此,应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等以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温补辛开可以健脾运脾,苦降清泄可以解除郁热。辛药多热,苦药多寒,辛热与苦寒药配伍组合,则一薄一厚,一阳一阴,开散升浮,轻清向上,通泄沉降,重浊向下,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消痞。

7.呕吐的常见实证证型有哪些?并简述其治法、代表方。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8.试述呕吐的诊断依据?

呕吐的诊断依据是:(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9.治疗噎膈为何应注意“顾护胃气”为主?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赃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可痊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无效,势不可救。 10.噎膈与反胃在临床症状及病机方面如何鉴别?

噎膈是指食不得如,多为阴虚有火,其初期症状为吞咽困难,渐至饮食吞咽受阻,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 也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

反胃是食入复出,多为阳虚有寒,《金匮要略》称为“反胃”,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之物,与噎膈之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不同。

11.呃逆的虚实寒热诸证如何分辨?治则如何?

凡呃逆,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逆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多属寒证;若兼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多属热证。呃逆的治疗大法,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实证祛其邪,如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证补其正;如虚寒温补,阴虚滋养,此为各证治法之大要。

12.呃逆实证主要有那些证型?其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沉缓。治法:温中散寒,

降逆止呃,代表方为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渴喜冷饮,脘腹满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加减。

(3)气机郁滞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代表方为五磨饮子。

13.为何说“不通则痛” 是腹痛的基本病机?

大凡不通,是指人体某一部位因积滞、痰湿、气滞、血瘀等阻碍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这是“不通则痛”的机理。腹痛的病机,不离“不通则痛”,分述如下:(1)外感时邪: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通而发腹痛;伤于暑热,或寒邪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腹痛。(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停滞胃肠,或寒湿内停,或湿热内蕴皆可致腑气通降不利而发腹痛。(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或忧思伤脾,肝脾不和,可致气机不利,腑气通降不顺而发腹痛。(4)阳气素虚: 素体阳气不振,或久病阳气受损,阳气虚衰,无力鼓动气血,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腹痛;或由于阳虚,脾运失职,肾不主水,可致饮食、水湿内停,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5)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亦可形成腹中血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14.试述腹痛的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证。(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症状,以资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15.试述应如何辨腹痛的性质?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黯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病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16.如何辨别泄泻的虚实寒热?

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据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

搜索更多关于: 脾胃系病 的文档
脾胃系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4xci1ae5e0zdc42579f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