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游戏的特点、作用及其重要性
摘要:民间游戏具有很多优点,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开展正符合了《纲要》的精神内涵。同时,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着其独特的价值,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是其他游戏不可比拟的。因为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一日活动对幼儿来言,有着相似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把这两者巧妙结合,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游戏特点、民间游戏作用、重要性、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幼儿全方面发展 民间游戏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游戏方式,但在理论意义上它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都不容忽视。 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民族性质也决定了民间游戏所寄存的地域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民间游戏的所具有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基于此我们所应承担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在民间各地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游戏,这就是所谓的民间游戏,它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一、民间游戏的特点i 1.随意性。
从游戏的组织和取材角度来说,民间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有随意性。一些游戏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叶子,就可以开始游戏,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图形玩“走子”游戏。 2.趣味性。
民问游戏能够代代流传是因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例如,跳皮筋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可以从一根到两根、三根。再如摔烟纸盒,其中好看的图案、扇的动作和纸盒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给幼儿带来了乐趣。 3.灵活性。
幼儿在玩民间体育游戏时,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同时不受玩法的限制,可以自己去探索,玩出新的花样,形式很灵活。 4.简便性。
以前的孩子玩具十分有限,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人们就自发创编了各种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一般都比较简单易学,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虽使用道具但很简单,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玩时十分简单方便。 5.地方性
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如四川民游的《蝗蛳蚂蚂》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这一切都为其成为幼儿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奠定了基础,使教育更与儿童鲜活的生命、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教育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实效。 二、民间游戏的作用ii
1.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如跳绳、抓子、跳房子等游戏,可增强幼儿的手、脚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踩高跷、踩影子等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猜鸡鸣、黄鼠狼打鸡等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注意力、观察力、反应的速度及表演能力。一些游戏中的歌谣及对话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2.民间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教育意义。 幼儿玩民间游戏时多采用集体游戏的形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和友好、协商的游戏态度。如编花篮,需要大家一齐说、一齐跳,同伴之间相互配合协调,游戏才能顺利进行。
幼儿彼此合作,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的好习惯。还有些游戏需要分组进行,并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同龄伙伴的不足。 三、民间游戏的重要性iii
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故此,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人类的个体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开展民间游戏不仅扩大了幼儿的游戏范围,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内容,而且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发展及自我教育的机会,以达到促进幼儿今后发展的目的。 因此,民间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快乐有趣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轻松有趣的教育方法”。iv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民间游戏资源丰富,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生活,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些民间游戏自由、轻松的玩耍过程中,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不仅能让各个活动环节平稳过渡,也是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有效形态。因此,我们要重视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作用,挖掘民间游戏所特有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i
《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5期;施小菊 许志成 ii
[2]《学前教育研究》;曹中平 iii
[3]《文教资料》;谢州艳 林峰 iv
[4]《新校园》;徐丽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