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③城市绿道的延伸,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绿色发展的理念铺路,从而引领田园城市的规划。杭州,田园城市的典范。多少年来,杭州人一直感念白居易、苏轼两位太守,庆幸他们“前人栽树”,留下“ ”。可喜的是,后人并没止于乘凉,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发扬,丹青妙手,点染了多少绿水青山。杭州现已建成各类绿道几千公里,形成了“绿芯”、“绿带”、“绿脉”、“绿点”等层次分明的田园城市格局。
④城市绿道的延伸,让慢行、奔跑、骑车等低碳生活方式重回都市生活,田园城市建设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然而,有些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为追逐经济利益,毁木坏林现象比比皆是,城市绿道大量萎缩。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国策。
⑤城市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也对接了现代城市人的“心路”,让田园诗意可望可即;它也是城市规划的“思路”,思路一变天地更宽;当然也预示着整个国家的“出路”,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绿色发展没有休止符,这样的城市绿道,不妨长一些,再长一些。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第⑤段加点词“休止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止境、停止、终止等。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能结合语境理解出语境义。 “休止符”本义指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间歇时间。这是指绿色发展不会停止,没有止境的意思。
11.联系上下文,第③段空白处应填入的诗句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B.竹外桃花三两枝 C.绿杨阴里白沙堤 D.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 C
【解析】 AB是写花的,D“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C是写西湖美景的,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与文段语境吻合。 故选C。
17
12.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引山水入城是为了让居民望见山看见水。 B.杭州的书画家们,用笔墨点染了许多绿水青山。 C.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是当下城市发展的理念。 D.绿道是心灵通道,连接了城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答案】 D
【解析】 A错误,是为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符合每个人心底的生活理想。 B错误,杭州的书画家们,画出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C错误,与原文“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符。
13.从全文看,作者阐述“城市绿道应不断延伸”的内容不能互换的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从绿道是个人的生活理想到城市规划再到绿色发展的国策,论证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上步步递进,论证充分;和第⑤段总结相呼应。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文章先从个人的生活理想写起,接着写城市规划,然后写绿色发展的国策,由大到小,由浅到深,论证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上步步递进,论证充分;同时与下文和第⑤段总结相呼应。
14.阅读相关链接,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关链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关链接”材料可作第________段的论据。
(相关链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2010年获得欧洲第一个“绿色首都”的称号,它在田园城市建设上积累了诸多经验。城市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增加通勤公交运量,93%的市民绿色出行;利用存量土地进行绿地开发,公园绿地占城市面积的36%,距公园绿地200米范围内居住着约85%居民。 【答案】 (1)“链接”从交通、绿地开发等方面介绍了斯德哥尔摩市在规划发展田园城市上的经验。 (2)第三段
【解析】 ①考查对材料的概括。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按照谁+怎么样的格式来概括。介绍了斯德哥尔摩市在规划发展田园城市上的经验。
②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材料举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在田园城市建设上积累了诸多经验的例子,与第③城市绿道的延伸,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绿色发展的理念铺路,从而引领田园城市的规划。
18
第③段“更是用绿色发展的理念铺路,从而引领田园城市的规划。”一句相一致,故而放在第③段合适。
【2019·上海徐汇区二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能否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①刘慈欣的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然而,最终,外星人却发出了j? sàng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组织出超越李白的诗篇。现实生活中,《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也引发众人关注。
②用“大数据”分析诗词,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
③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诗词的本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其中的意象和情趣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能营造出合乎情理且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意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无疑是对诗词的拆解。正如一个美女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别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⑤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按罗求全,需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沉浸体会,正如枕径无法代替苦功。清华附小学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义。
⑥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 了。小说《许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承认了技术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有删改)
11.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
19
【答案】 沮丧
【解析】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沮丧:灰心失望。
12.作者认为“大数据”分析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诗词的欣赏研究应该 。 【答案】 将诗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
【解析】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能营造出合乎情理且完整的意境。”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按罗求全,需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概括得出:诗词的欣赏研究应该将诗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
13.根据文章内容,填入第⑥段最恰当的成语是( ) A.刻舟求剑 B.买椟还珠 C.滥等充数 D.画蛇添足 【答案】 B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成语含义和语境分析。 A.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B.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C. 滥等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D. 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结合“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分析“买椟还珠”合适。故选B。
14.文章两次提到刘慈欣的小说《诗云》,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答案】 首段提到刘慈欣的《诗云》,是用流行的小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要议论的话题——大数据和诗词研究的关系。 尾段提到《诗云》,在结构上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用小说中“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承认了技术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来引发读者深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这一问题。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两次提到刘慈欣的小说《诗云》在文中的位置分析。 第一次是在第一段,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引出文章的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段运用刘慈欣的《诗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