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小学生实践操作与数学思维的视界融合
单春霞
【摘 要】[摘要]数学实验,是数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与思维智慧的深度融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验,精心预设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实验探究、验证猜想,从而构建创新课堂.本文提出如下策略:精心预设操作,突破难点,有效生成知识;巧设实验情境,高效探究,构建创新课堂;实验反思评价,深化认知,促进思维飞跃. 【期刊名称】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 【年(卷),期】2015(000)028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生;实践操作;数学思维;融合
前言
数学实验,打破了以往知识的直接呈现,寓知识于实践操作活动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传统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巧妙地引入数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体验、动手操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合作创新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数学实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诠释,并分析了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数学实验的基本内涵
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探索某一数学规律,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在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引下,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探索、研究性数学活动.数学实验融探索性、体验性、知识性、操作性、创造性等特点于一体,打破了以往知识的直接呈现,寓知识于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猜想、推理、验证、归纳、交流与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理解、验证数学知识,从而探求出数学原理,有效构建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规律和本质,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实验,是数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与思维智慧的深度融合,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引导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预设操作,突破难点,有效生成知识
数学难点,即为数学关键性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点.借助数学实验,将数学难点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扫清障碍,深化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讲解到某些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数学实验,通过精心预设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有效生成知识.
例如,《千克与克》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透彻,为了突破学生认
识上的障碍,深化学生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改传统的直接讲解授课模式,大胆尝试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动手实践操作,从而主动获得知识,理解知识. 数学实验的目的:认识1千克.
(1)称一称,感知“1千克”:我们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用台秤称一称一袋盐的重量,知道一袋盐刚好重1千克.
(2)掂一掂,体验“1千克”:每个同学都掂一掂一袋盐,亲身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理解“1千克”:先估一估1千克大米有多少,把它装进袋里;然后放在台秤上称一称,对比估计质量和实际质量相差多少;最后精确称出1千克大米.
(4)数一数,内化“1千克”: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先掂一掂,估计一下1千克大约会有几个苹果,然后称一称,最后数一数1千克的苹果数量,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苹果,而个数却不一样呢? (5)猜一猜,深化“1千克”:教师出示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并验证猜想,深化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 (二)巧设实验情境,高效探究,构建创新课堂
良好的学习情境,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扣教学内容,注意巧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高效探究,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