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分析把握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再作重点阅读,找出答题区间,进行归纳概括。本题要求分析结尾作者回忆老师时内心怅惘敬慕的原因。最后一节说“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因为离开先生很多年,半个世纪不见了,这中间也不曾与先生有过往来,失了音讯,没有联系,不知先生现在哪里,什么状况,而自已的国文是受益于先生的,因此念及先生,内心会感到怅惘,有些失落,有些遗憾。第一节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具体受益的是,“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老师选编教材风格独特,新旧兼收,让我受益;老师独特的诵读方式也让我领悟了文章的内容,因而也提高了对国文的兴趣。不但如此,“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老师大力删改的批改作文方式,让我受益。这也是作者敬慕先生的原因。
12.该题考查学生表达技巧。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是外貌描写,表现他相貌古怪;“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先生的严厉。他骂我时“来回地踱着”,运用动作描写,以先生的怒气表现先生的严厉;写他批改我作文时,写他如何删去我写得啰嗦之处,并耐心给我解释,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文章整体来看,文本开始写我对先生印像极不好,先生又古怪又凶,后文却写他如何认真选编教材,如何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意,如何批改学生作文来认真教学,高度负责的。这前后之间是一种对比,也可以说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点睛】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答案与解析 第5页,共13页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13~15.A B D
16.(1)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他的字飘逸像浮云,矫健像惊龙,特别被他的伯父王敦、王导看重。
(2) 王羲之曾经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申明他的志向。 【解析】
13.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善鸣”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鹅”,而前面的“一鹅”是前一句中“养”的宾语,因此“善鸣”前面要断开,故排除BCD项。
答案与解析 第6页,共13页
故选A项。
14.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B项,“会稽,县名”陈述有误。会稽,是郡名。 故选B。
15.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称,称赞;飘,飘逸;矫,矫健;为……所,表被动。第二句中,尝,曾经;宴集,宴饮集会;为,写;申,申明、表明。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
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王栽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
答案与解析 第7页,共13页
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追究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名邻,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赣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许询、支循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朝之情投意合。王惹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稻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盏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你若替我抄一迫的鹅。道士对他说:《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坦率。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宁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整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膘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蓖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羞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获之来看望自己,暖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羡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17.B
18.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诗中描写了烽火连月、亲人分离的情景,以家信表达对亲人的担忧和思念;李诗描写了诗人羁旅漂泊、客居异乡的情景,借家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异:①杜诗借“家书”表达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国家动乱,战火不息,家书不易,诗人用家书
答案与解析 第8页,共13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