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
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区别:
1、看待自然观方面 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
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
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 1、哲学方面
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
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创立时期
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
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发展时期 1、科学社会学 2、科学学 3、技术文化学
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1) 反归纳主义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纯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
(2) 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
(3) 划界标准:
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
(4)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a. 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 b. 科学开始于问题 c.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5)知识增长的理论 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
正因为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同,所以他把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科学的界限以及性质作了证伪主义说明之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式”模式。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拍过) (1)科学开始于问题;
(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
(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即P1→TT→EE→P2
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
(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新的危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
在拉卡托斯看来,科学研究纲领是一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
论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构成一个连续性的纲领。科学研究纲领由两部分组成:中心是“硬核”,周围是“保护带”。所谓硬核,就是这个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或本质特
征,它决定着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纲领之间的不同,就在于硬核的不同。硬核是坚韧的、不容反驳的和不许改变的。硬核的周围是保护带,它是由各种辅助性假设组成,为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弹性地带。当反常出现时,科学家就把否定的矛头指向这些辅助性假设。通过修改、更换辅助性假设来保护研究纲领的硬核,使研究纲领免遭反驳或证伪。同时,拉卡托斯指出,研究纲领还有两种方法论上的规定:反面启示法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反面的禁止性规定,它本质上是一种禁令,禁止科学家把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要科学家
竭尽全力把它们从硬核转向保护带并以修改、调整保护带的办法,保护硬核,免使它遭到
经验的反驳。正面启示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规则,它提供并鼓励科学家通过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辅助性假设,以发展整个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正面启示法
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如果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它的经验内容增加了,或者说它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了,那么它就是一个进步或进化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一个研究纲领不可能永远是进步的。它进化到一定时期,就必须要转入退化阶段,再到另一个时期又可以恢复到进步阶段。因而,历史上的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纲领都只能是暂时的成功,它们都有一个从进化到退化的发展或演变过程。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