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排版后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4:09: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水”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气” 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限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四元素”为万物之始,即“土、气、火、水”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存在物的本原没有任何规定性,万物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将全部宇宙演化的历史归结为“爱”与“恨”的对立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四元素”的分离和结合,从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老子的宇宙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自然的涵义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意指:1、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2、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3、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1、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的革命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1、机器的自然图景 亨利·德芒纳蒂尔、开普勒、笛卡尔、霍布斯、伏尔泰、拉美特利、海林克斯、莱布尼茨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概率论的解析理论》中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宇宙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虽然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的掌握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这一段话?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三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表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1、基本思想和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

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点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

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如何建立生态自然观?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 (1)人口激增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三百多万年。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0.5%。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年至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 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面临这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 持增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 (2)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按自然 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二类。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 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 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 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 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而中国,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总量上,我国并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很少。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 4,耕地为30%,森林为4%,草地为32%,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搜索更多关于: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排版后 - 图文 的文档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排版后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5exm8yzot1od1f2lz1q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