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自然资源的缺口日趋增大,加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依赖型,自然资源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3)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 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 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 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如何建立生态自然观?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 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 文明,事先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 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 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这里恩格斯强调了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R.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1)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 (3)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
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区别、联系的层面
(1)物质生产层面,主导产业为生态产业,核心是维护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3)思想观念层面,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第三章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综上所述,科学的多种特征都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衍生出来的,因此,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2、可检验性; 3、系统性; 4、主体际性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
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Ⅲ。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其作用 (1)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2)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3)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4)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科学定律
1、科学定律及其特征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定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其二,科学定律具有简明性特征。科学认识的成果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述,所以,科学定律尤其是物理学的定律,通常都是用数学公式、数学方程式及其他符号公式表示。
2、科学定律的作用
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及其特点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的特点:
(1)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2、科学假说的作用
(1)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
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2、科学理论的特征 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 第三,逻辑完备性 第四,科学预见性
3、科学事实、定律、假说、理解之间的关系
第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经验形式,是建立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定律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认识。科学定律虽然还不能从整体上、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客体,但它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第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而科学假说的提出、纯化、修正和证明都必须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
第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它是从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基本的科学定律开始,借助于推理规则及辅助假设,推演出的由一系列定律或结论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既是科学认识高级阶段的成果,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当然,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这四个方面又不是绝对的、凝固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逻辑严密性、系统全面性和逻辑完备性都会暴露出新的矛盾,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钱学森是新中国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新中国的空气动力学、航天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科技科学领域做了众多开创性工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者。
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试述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并说明其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