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4:24: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基础。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地位。解读时注意关键词“批判”“提倡”“带有”。

(2)史料二反映了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不仅仅是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万物皆生于两”的主张,从哲学的角度对其批判。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贽的思想及实质。

试答: (2)史料二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

试答: 【提示】 (1)思想:离经叛道,批判权威;宣扬个性,主张平等,强调人正当私欲;继承传统思想文化。

实质:李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没有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2)观点: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主张。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所说的“道学家”是传统的道家吗? 试答: 【提示】 不是。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李贽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抨击,叛逆色彩浓厚。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3)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支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要求打破孔孟之道及宋

明理学对个性的束缚。

(4)敢于蔑视传统和批判权威。李贽抨击儒家经典,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2.影响: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重点二 儒学新气象——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论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况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③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概况: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的主张各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封建制度,但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点,即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史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史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四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及君臣平等的思想。 (2)史料二从黄宗羲思想的本质角度客观评价其思想。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工商皆本等思想观念,都具有进步性,也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其思想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仍然是封建儒家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思想。

(3)史料三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4)史料四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试答: (2)根据史料三、四,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试答: 【提示】 (1)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试答: 【提示】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辩证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客观 原因 思想 自身经济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主观原因 缺陷 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宽知识广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命题点:文化的时代特征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5pv16lx1w8n6j4879hw6x2111f20r00bek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