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储量
根据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于2010年9月提交的《湖北省xxxxxx洞河矿区磷矿2010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其批文,xxxxxx磷矿矿区范围内磷矿资源储量如下:
xxxxxx矿段磷矿资源保有Phl、PH2资源储量为17160千吨,其中122b类为14157千吨,332类为124千吨,333类为2879千吨。保有储量9892千吨,其中122b类为6889千吨,332类为124千吨,333类为2879千吨。
xxxxxx矿段磷矿资源保有PH2资源储量为7774千吨,其中122b类为1804千吨,333类为5790千吨。保有储量7774千吨,其中122b类为1804千吨,333类为5790千吨。
设计开采能力为60万吨/年,服务年限23年,实际生产能力为45-56.2万吨/年。
1.1 矿山地质条件
1.1.2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天花群石家冲组,元古界神农架群大岩坪组,元古界神农架群乱石沟组,震旦系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及第四系(Q)残坡积物。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天花群石家冲组(PtS)
分布于董家沟、六柱垭矿段西南部,仅有石家冲组第三段紫红色中薄层状细晶白云岩夹板岩出露,厚度不详。
(2)神农架群大岩坪组(Ptd)
分布于矿产公司、六柱垭、白云矿山矿段南部,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
接触。上部为深灰、灰绿色绢云板岩、白云石绢云板岩夹砂砾岩;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砾岩、砂砾岩;下部为绿灰色绢云板岩夹黑色含炭绢云板岩。厚199—528m。
(3) 神农架群乱石沟组(ptl)
分布于矿产公司矿段南部,岩性为紫红色、灰色厚层状白云岩,细——中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厚177—432m。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4)震旦系下统南沱组(Z1n)
杂色砾岩、砂砾岩、泥砾岩,厚0-9m,与上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5)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2d) 按其含磷程度和岩性分三段:
第一段(Z2d1):浅褐色含锰白云岩,厚2-4m,与下伏南沱组呈平行不整
合接触。
第二段(Z2d2):为含磷段,由下往上依次为:含磷泥岩、泥质条带磷块岩、含磷白云岩、块状磷块岩、白云质条带磷块岩、含磷白云岩。
磷矿层赋存于该段中,为沉积型磷块岩矿床。矿层呈层状,矿层沿走向露头线长约1800m,在区内连续分布,矿层总体走向为NE70-SW250°,倾向NW,倾角平均为50°,属单斜层状矿床。
区内发育有上、中、下三层磷矿:
上磷矿层(ph2)厚2.11m左右,P2O5含量平均为25.58%。
中磷矿层(ph12)以泥质条带磷块岩、致密块状磷块岩为主,局部夹白云质磷块岩,厚度2.65m,P2O5含量平均为30.54%。
下磷矿层(ph11)以白云质条带磷块岩为主,磷矿层厚约2.13m,P2O5含6
量平均为26.06%。
第三段(Z2d3):主要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顶部常见黑色页岩,厚约10-30m。
(6)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
分布于矿区的大部,按其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Z2dn1):白云岩,灰-灰白色,粉-中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其顶底部均夹有硅质条带,局部有鲕状、内碎屑结构。厚约32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第二段(Z2dn2):纹层状白云岩,岩石为深灰色中晶结构,纹层状构造,厚61m。
第三段(Z2dn3):硅质白云岩,矿石为灰色、灰白色,细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硅质呈乳白色、深灰色,较规则条带状,厚度不详。区内仅出露第一段灰-灰白色,厚-巨厚层状硅质白云岩、白云岩,厚约172m。
(7)第四系(Q)残坡积物
本区不发育,主要为山间河流冲积物、坡积砂质粘土及人工堆积物等。主要分布于低洼或地形平缓地段,以黄褐色粘性土为主,伴有各种岩屑、碎石及砂砾石。
1.1.2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 褶皱
矿山位于孙溪滩复式倒转背斜北翼次一级单面背斜内,局部地段发育有一系列紧密线性层间小褶皱,造成矿层产状起伏,矿层露头附近厚度增厚,总体不影响区内矿层的分布。
2. 断层
区内断层主要有近东西向F1正断层,倾向北,倾角32°,分布于董家沟磷矿的北部; F2正断层,倾向北,倾角32°,分布于六柱垭磷矿的北部;F3正断层,倾向北,倾角72°,分布于六柱垭磷矿的南部。北西向断层:F21平移断层,北西-南东延展,北东盘向北平移;F22正断层,倾向北东,倾角30°。北东向断层:F26平移断层,北西盘向北平移。由于上述断层的影响,从而自然形成了洞河矿区、石灰山矿区、马桥矿区、峰山矿区等。
3. 地震
据GB50011-2001,湖北省xxxxxx抗震设防烈度为6°,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据国家地震研究所编制的《湖北地震史》和《湖北地震目录》,地震烈度6°(I=4.8级)。根据《地壳稳定性等级与地震指标》,凡是M<5.5,I<7的地区属稳定区。依此标准矿区属于稳定区。
历史上xxxxxx曾发生过有感地震有:1948年2月9日在xxxxxx城东南10km的黄化发生4.75级地震,震中强度为六度;1964年于xxxxxx城西发生过2.6级地震,1969年于保康马良坪东南发生过4.8级地震。这些地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地壳的稳定性,且近期仍有微弱活动,因此,本区地壳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1.1.3水文地质
根据地层岩性、岩石组合关系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含、隔水层划分如下: 1. 含水层及隔水层
(1) 含水层
a 灯影组第三段弱岩溶裂隙含水层(Z2dn3)
主要岩性为中至厚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节理裂隙及岩溶均不发育,泉
7
水露头少且流量小,一般在0.002L/S左右,富水性弱。
b 灯影组第二段弱岩溶裂隙含水层(Z2dn2)
主要岩性为中至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厚度约53m,节理裂隙及岩溶不发育,泉水露头少,富水性弱。
c 灯影组第一段弱岩溶裂隙含水层(Z2dnl)
主要岩性为厚至巨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夹鲕状白云岩,厚度约l72m,矿段内大面积出露,岩溶较发育,xxxxxx岸边见溶洞及较多泉水露头,流量一般在0.5~1.5L/S。
以上灯影组地层(Z2dn)为统一的含水体,水化学类型为HCO-—ca2+Mg2+型。
(2)隔水层
a 陡山沱组上段矿层顶板相对隔水层(Z2d3)
主要岩性为:中至厚层状微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及含泥质白云岩,厚约89m,总体节理裂隙及岩溶不发育,为相对隔水层。
b 陡山沱组第二段相对隔水层(Z2d2)
为含矿岩系,一般分二层矿,两层矿之间夹2~6m中厚层状含磷白云岩。矿层岩石类型有块状磷块岩、自云质条带磷块岩及泥质条带磷块岩。据坑道及采矿场调查,整个含矿岩系厚10~35m,节理裂隙较发育,但多呈闭合状,坑道内一般比较干燥,总体具相对隔水特征。
c 陡山沱组第一段隔水层(Z2d1)
为矿层底板,主要岩性为厚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含锰白云岩,厚约5m,总体节理裂隙不发育,且多呈闭合状,为相对隔水层。
d 神农架群(Pts)
出露面积较大,主要岩性为黄褐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节理裂隙不发育。 2.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高处为补给迳流区,在地势低洼处以泉水
形式出露。全区泉水出露少,且流量均较小,因地形陡,坡角大,且节理裂隙不发育,降水入渗补给条件差,多形成地表迳流迅速排泄。
如上所述,区内矿体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且沟谷深切,有利于地下水自然排泄;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弱;因此矿区各矿段水文地质类型为“充水岩层以溶蚀裂隙为主,顶板间断进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1.1.4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矿区岩土体类型、结构、岩性组合及工程地质特征,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碳酸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等。
(1)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该层由残坡积黄褐色粘土和粉质粘土组成,主要由粉质粘土、含角砾粉质粘土及碎石土组成,分布面积不广,其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差。
(2)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该层主要由神农架群大岩坪组成。其上部为砂质页岩,页岩夹砂砾岩透镜体,顶部砂砾石或砂岩,下部以浅黄绿——棕黄色页岩为主,夹砂砾岩透镜体。岩石致密坚硬,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状较好。
(3)碳酸盐类工程地质岩组
8
该层主要由天花群石家冲组(PtS)、神龙架群乱石沟组(PtL)、震旦系陡山沱组(Z2d)、震旦系灯影组(Z2dn)岩性段组成,其层位稳定,抗压强度较高,为稳定性较好的岩层。裂缝不发育,岩体完整性好。岩石致密坚硬,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综上所述,矿区地层岩性较复杂,矿层及其顶底板为坚硬~半坚硬岩类,岩溶不发育,没有明显的软弱夹层,但局部岩层较破碎,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对采矿影响小,矿层及围岩以半坚硬——坚硬碳酸盐岩为主,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
2.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
2.1 矿山地质灾害
xxxxxx磷矿由于采时间较长,八十年代初即已开采,前人在开采过程中,因环境意识、生产手段相对落后,造成矿区内及影响区域内的自然地质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本稳定的地层出现塌陷、裂缝,甚至在高陡边坡形成危岩体,危及交通要道、居民正常生活等。矿区内大量外排矿渣的无序堆放使矿区内整体生态链受到破坏,特别对区域内的水力发电及居民用水影响较大。村委会办公楼周边地下全部采空,形成东西向沉陷裂缝群,直接威胁到村委会办公楼,炸药库、加油站等地面设施以及人员和车辆运输安全。
2007年10月xxxxxx磷矿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对加油站区泥石流、炸药库——石坟岭——毛狗洞——彭家湾塌陷带采用排水工程、拦渣坝工程、挡土墙工程、裂缝填埋、植树种草及布置监测工程等进行综合治理。
2010年8月-2011年6月,xxxxxx磷矿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国家财政资金),共修建了排水沟5条,拦渣坝12座,均为浆砌石砌体结构,工程分布于老屋
沟、白岩沟、桐树包、滴水涯、六柱垭、董家沟、九里川、白云。
据本次调查,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废弃矿矿渣堆,主要位于戴家湾以东沟谷(xxxxxx硐口周边)、xxxxxxxxxxxx沟谷及各硐口以下沟谷。废渣成分主要为白云岩及泥岩等,呈碎块状、块状,结构松散,坡度较陡,一般在35-55°。在强降雨作用下,随着地表水沿坡面渗入堆积体,雨季发生渣堆滑塌及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分述如下:
xxxxxx两处危岩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主要为修路切坡形成,其影响为严重。
2.1.1xxxxxx磷矿xxxxxx矿段
戴家湾废弃渣堆位于戴家湾及鹞子河南西的支沟沟谷地带,弃渣呈扇形堆积于沟谷中,①号渣堆长约100m,宽55m,体积近83104m3。m3,该支沟谷狭窄,沟长约1.1km,沟谷纵坡降200-300‰,沟谷两侧坡度20-40°,流域面积近0.8km2,堆积体位于沟谷后部,上游汇水面积约0.08km2,在汛期山洪爆发时易引发矿渣泥石流,威胁下游戴家湾居民及建筑物。②号渣堆长约180m,宽110m,体积近15.83104m3。m3,位于①号渣堆以上的沟谷,,在汛期山洪爆发时易引发矿渣泥石流,威胁下游戴家湾居民及建筑物。(见照片1、2)
废弃渣堆规模一览表 表2-3
① 100 55 6 5500 33000 ② 180 110 8 19800 158400
照片1 xxxxxx矿段湾废渣堆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