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惯性思维活动体会
——安全管理需剔除“惯性思维”
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叫惯性,物体的惯性会导致灾难,同样,人们的惯性思维也会成为管理提升的“拦路虎”。作为基层管理安全的人员,特别是安全风险比较大的吊装、运输行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交通安全形势,如何让安全管理在不断摸索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通过破除惯性思维活动的开展,让我认识上有了柳暗花明的触动,我认为安全工作更应该打破以前的“常规”,剔除“惯性思维”。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一、惯性思维是心理大意的关键。心态决定行为。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虽然早就把“安全、质量、效益”作为日常经营的主线,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遗留、企业职工年龄格局偏老龄化,“差不多”、“以前就这样”等一些消极理念占领老员工的思想领域,短时间很难改变。究其根本往往都是惰性心理在“作祟”,“惯性思维”是元凶,而“得过且过”的观念是管理的大忌。安全决定了我们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企业应积极为员工“思想消缺”,通过思想教育,以组织加压和自我加压的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引导员工坚决剔除粗心大意和得过且过的思维定式。
二、惯性思维是忽略细节的起点。细节决定成败。职工安全意识的养成需要我们从上至下关注管理的“细枝末节”,需要一个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氛围,如此,才能让职工真正做到自省、自律、自警。因此,作为基层安全管理更要努
力摈弃惯性思维的束缚与制约,用“较真”的态度着眼管理细节,努力把“细节意识”贯穿至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行动,将每一个小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例如:我们口里常说的一些习惯性违规,不规范操作等等,把这种见惯不怪改变过来。唯如此,我们的管理才会打破惯性思维,营造出安定和谐的氛围。
三、惯性思维是管理不能持续提升的根源。习惯成自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能听到有人工说“以前就是这么干的都没出过事”,潜意识里就想维持原有的惯性。的确,一线工作中“经验”是良师,会指导新人更快地熟悉工作要求,但更多的时候传递的却是管理中最危险的思维信号,它让职工不思进取,不思改变,从而与新形势新工艺的要求脱节。故而,我们要摒弃对“惯性思维”的依赖,适时更新、改变一些陈旧的作法和管理方法,用创新的眼光和态度开展各项工作,方能不断筑牢安全管理的城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