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故事的启迪
2500年前,山东曲阜孔。
某日,孔子弟子在门外扫地,远处走来绿衣人问道:“你是谁啊?” 学生回答:“我是孔丘先生弟子。”
“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一年分几季吗?”绿衣人问道。 弟子一听,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季了,这是常识啊。” “不对,是三季。”绿衣人认真地说。 “你错了,是四季。”弟子有些急了。
两个争执不下。最后,绿衣人说: “既然咱俩谁不也说服不了谁,不如去找个人来做个评判。如果一年真的分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分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怎么样?” 弟子点头同意。
这时,孔子恰巧从门里出来,弟子便把与绿衣人的争执禀告老师,请求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弟子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分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弟子满脸疑惑的地看着老师,欲言又止,只好很不情愿的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绿衣人非常高兴,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弟子终于忍不住困惑,问孔子道:“老师啊,一年明明分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的通身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转世。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哪见过冬天啊?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 弟子闻听此言,恍然大悟。
无论 “三季人”故事是否虚构,都给我们现代人以弥珍的生活启迪:
人们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知识系统中,受环境和传统知识系统教育的影响,人们形成的与生命体同步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性。这种沿袭了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认知和秉性,是不容易改变的。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溺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精辟阐述了我们祖先2500年前不同生活方式的利弊:可悲的是我们至今都没有读懂和烦反思。而是与时俱进、随心所欲的苟活至今。结出了现代社会人类健康的尴尬苦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已经易如反掌,但获取正确知识却难之又难。主要表现为媒体、商家,遮天蔽日、纷繁庞杂、鱼目混珠、狂轰乱炸、不负责任的利益广告,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无所适从。很多人就是因为不学习、所以不懂得、不知道,稀里糊涂,自认为潇洒、时尚的跟着广告走,结果是提前几十年住进医院,在疾病缠身的的恐惧中饱受煎熬。
根据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理论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的。因此人的寿命应是125岁到175岁,平均150岁。最低也应该是100岁。
但是,现实生活中90%以上的人都未能尽享天年。能活到120岁的只活了70岁,本该活到70、80、90岁的,有很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了。50多岁就得了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60、70岁就去逝了,平均整整提前了50年致病、致
1
残、致穷、致死。很多人把终生的劳作积蓄,花在在临死前的前8个月。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现代人的主流亚健康生存状态。
现代人类疾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意外事故的死亡率。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到了人类总死亡率的80%以上。透过现象,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很多人都是在用药物延长生命。很多人的生命过程,已经、正在演变为同疾病搏斗的过程,为此,每天、每天都有很多人正在付出惨重的代价。
人类的理想健康状态,就是要自主掌控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周而复始的演绎着送走昨天疾病,又迎来今天疾病的连续剧。19世纪以前,我们面对天花、霍乱、鼠疫、白喉等由病原菌引起的传染病。20世纪中期,我们面对贫血、胃溃疡、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等慢性疾病。20世纪末至21世纪,我们又面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结石病、癌症、艾滋病等现代文明病,专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现代生活方式病。
“三季人”故事还启示我们:要承认 “三季人”的存在,尤其是对健康理念的认知。几百年传统生活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尤其一个“营养盲”的民族,“三季人”固然占大多数。我不会用理想化的态度去看待全部社会人生。自然界有高山,也有平地,有大海,也有小溪,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有愚智之分、高下之别,这才是社会的常态。我不强加于任何人,也不轻视任何人的存在。我信守“佛度有缘人”的教义。只度可度之人足矣。我会换位思考,努力试着在理解人、尊重人、宽容人、度更多亚健康 “三季人”转变为“四季人”。
其实“三季人”和“四季人”都是正确的。很多事情的错与对都是人为赋予的,有些知识与道理的对与错也不例外,我也只是用自己的人生亲历实践,体会到了我认为是对的东西,才有今天的信念和坚持。我会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去处世,我将终生坚持不断的学习。我懂得人生的境界、格局、修养,永无止境。其实除此以外,对于其它领域而言,我何尝不是典型的 “三季人”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人生天命时日,我终于明白:除了预约一个健康、精彩、完整的人生,所有其它对我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我的人生舍弃原则。也属社会的常态和人性使然吧!
“三季人”故事还启示我们:在进行理想健康一对一沟通时,首先要正确识别是否“三季人”或四季人。找错了人,讲得再多、再精彩也没有用。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于理想健康理念的传播而言,尤其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识别人,最好能具备像孔子那样的知识素养和洞察力,一眼就能判断出对方的格局、境界、水平。只有这样,沟通才会有针对性,才会事半功倍,才不会浪费精力、时间和感情。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是跟随年龄自然形成的,他是一种能力,是终身学习实践的积累使然。因此,要通过从当下开始的,锲而不舍的终身努力学习、才能逐渐达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才能成为《黄帝内经》中的“其知道者”。进而更重要的是:“知而行之、行而恒之”的去践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形与神俱”,达成“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自律去实现人类无疾而终“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理想健康之境界。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