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柴林 毛竹 柑橘林 稻田
2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23.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24.本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 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25~26题。
25.“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水路 C.铁路 D.管道 26.“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下列哪个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 )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27.西部地区的工业部门中,受“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强有力拉动的是( )
A.纺织 B.食品 C.飞机制造 D.钢铁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28~30题。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广东、山东、安徽、 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 上海35%、广东28%广东26% 江苏20% 28.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场的开放程度
29.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30.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从降水和气温特点看,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暖温带 D.亚热带
32.该区是我国重要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先进的技术水平 D.低廉的土地价格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图,回答33~34题。
33.关于我国城市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城市分布受的地形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B.我国城市分布受的气候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C.我国城市分布受交通的影响形成东多西少的特点 D.我国城市分布受经济的影响形成南多北少的特点
34.我国最东部(东经130度以东)和最西部(东经90度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A.最东部面积范围小 B.最东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35—36小题:
)
35.下列有关输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北线输出的既有火电,又有水电
B.南线输出地势第二、第三阶梯交界处的 水电 C.中线输出区的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 D.输出电能的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36.有关输入地区的正确说法有( )
A.输入地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B.输入地区均有发达的钢铁工业基地和优良的海港
C.输入地区主要能源不足,发展工业所必须的其他资源配套较好 D.输入地区已初步形成我国的城市群(带)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7~38题。
37.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稠密 B.气候高温多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38.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 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39.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管线东西跨度大,沿管线自然景观大致呈经度地带性变化 B.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使天然气成为最主要的能源 D.有利于减轻能源运输对交通造成的的压力
40.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下列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A.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B.发展杉木—果树—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生产 C.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的人才优势 D.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三、综合题(共25分)
4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图:填出图中英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自然区:A ; B ; (2)图中A与B之间大致以 为界。
(3)C流域的中游经常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形成该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42.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1956年 1975年 森林覆盖率 30% 5% 3.33万公顷 4.47万公顷 耕地面积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850毫米 680毫米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23摄氏度 30摄氏度 河流含沙量 2% 12%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0 3 1亿吨 0.875亿吨 粮食总产量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单产下降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43.读下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