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辽宁大连化学(含解析)[学科网]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8 20:51: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由于碘固体和碘蒸气的质量相等,说明二者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故答案为:由于碘固体和碘蒸气的质量相等,说明二者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点评: 理解物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学会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 22.(4分)(2014?大连)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结果原本只冒黑烟的电褥子瞬间燃起火焰. (1)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电褥子着火,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起火后打开门窗则容易使火变得更旺; (2)根据防止触电的措施回答. 解答: 解: (1)着火后打开门窗给火焰补充了氧气,火会越烧越旺,因此不能开窗. (2)为了防止触电,在灭火前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水浇灭. 答案: (1)原本只冒黑烟的电褥子瞬间燃起火焰,因为着火后打开门窗给火焰补充了氧气,火会越烧越旺 (2)为了防止触电,在灭火前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水浇灭. 点评: 此题是一道生活实际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现象的化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23.(6分)(2014?大连)在实验室用以下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来源学科网ZXXK]

(1)选择装置A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依据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选择装置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用 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收集到的是氧气,是因为氧气能 支持燃烧 .

(3)用装置C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部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从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去分析解答; (2)从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内,木条会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去分析解答;

(3)从用装置C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由于铁丝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生成的物质熔化,温度很高的熔化物,落到集气瓶底,会使庥气瓶底部因骤热而炸裂,所以要在集气瓶里预先放入少量水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能用排水法,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内,木条会复K2MnO4+MnO2+O2↑ 带火星的木条 支持燃燃,证明瓶内是氧气;故答案为:2KMnO4烧; (3)用装置C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由于铁丝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使生成的物质熔化,温度很高的熔化物,落到集气瓶底,会使庥气瓶底部因骤热而炸裂,所以要在集气瓶里预先放入少量水;故答案为: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部.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4.(5分)(2014?大连)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老师拿来了三种外观酷似金、银、铜的样品,同学们对样品进行以下探究: ①用锤子砸“金”,样品粉碎; ②加入稀盐酸:“金”和“铜”没有现象,“银”有大量气泡产生;

333

③测定密度:“金”4.9g/cm,“银”7.1g/cm,“铜”7.5g/cm. ④查阅几种常见金属的密度,如下表: 金属 金 银 铜 铁 锌 310.5 8.9 7.9 7.1 密度(g/cm) 19.3 (1)根据以上探究,确定“金”是假的理由有哪些?推测“银”可能是什么金属,依据是什么?

(2)已知“铜”只有表面镀了一薄层致密的铜,内部是锌.若不粉碎“铜”,选用稀硫酸和锌粉,测定一定质量“铜”样品中铜的质量,设计实验方案.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依据金的密度分析;根据金属锌的密度及化学性质分析; (2)依据铜灼烧会产生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锌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333解答: 解:(1)金的密度是19.3g/cm,而所测金属的密度是4.9g/cm,故是假金;据所测“银”的密度7.1g/cm,3加入稀盐酸,“银”有大量气泡产生这些信息,和事实:锌的密度是7.1g/cm,锌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可推测“银”可能是锌; (2)将“铜”在空气中反复灼烧后会生成氧化铜,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将氧化铜溶解,生成硫酸铜,再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此时的滤渣为铜和锌的混合物,再将滤渣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即得铜的质量. 3故答案为:(1)“银”可能是锌,依据是:锌的密度是7.1g/cm,锌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2)将“铜”在空气中反复灼烧,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再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再将滤渣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称重. 点评: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熟悉金属的有关性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5.(6分)(2014?大连)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

(1)上述实验进行对比的目的是 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

(2)实验后,将A、B两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溶液无色.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提示:CaCl2+Na2CO3═CaCO3↓+2NaCl),所得混合物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四种情况,请补充完整(酚酞省略不写):①NaCl;② NaCl、CaCl2 ;③ NaCl、Na2CO3 ;④ NaCl、HCl .若该混合物中溶液无色,选用一种试剂即可确定溶质成分是哪种情况,写出所加试剂,预期现象和结论.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1)据图分析实验目的; (2)据反应的情况:恰好完全反应还是某一反应物有剩余进行分析;据溶液无色,溶液不显碱性分析; 解答: ②解:(1)据图示加入1mL水固体没有明显变化,而加入1mL稀盐酸固体却全部消失,说明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这也是进行此对比实验的目的; (2)若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加碳酸钠也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若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加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碳酸钠; 若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加碳酸钠较少,氯化钙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 若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盐酸有剩余,所加碳酸钠也与盐酸反应,且反应完毕后盐酸继续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若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盐酸有剩余,所加碳酸钠也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有氯化钠; 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故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可选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测试,取少量的待测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无任何现象时,溶液中仅含有氯化钠;若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若有气泡产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故答案为:(1)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反应;(2)②NaCl、CaCl2;③NaCl、Na2CO3④NaCl、HCl; 可选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测试,取少量的待测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无任何现象时,溶液中仅含有氯化钠;若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若有气泡产生,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反应,难度较大,一定要物质是恰好完全反应还是某一反应物有剩余进行,这是解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本题6分) 26.(6分)(2014?大连)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要制得5.6g铁,最少需要多少克一氧化碳?

(2)现有一种铁碳合金,其中的碳元素全部以Fe3C的形式存在,且合金中Fe3C的质量分数为36%,计算合金中碳的质量分数,并判断该合金属于生铁还是钢.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生铁和钢;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所需一氧化碳的质量; (2)求出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从而求出合金中碳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 (1)设生成5.6g铁需要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3CO+Fe2O3 2Fe+3CO2 84 112 x 5.6g x=4.2g 最少需要4.2克一氧化碳. (2)设样品质量为1,样品中的碳元素的质量=1×32%×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0.021 =2.1%,含碳量在(2%~4.3%)之间,属于生铁. 答案: (1)最少需要4.2克一氧化碳 (2)合金中碳的质量分数为2.1%,属于生铁 点评: 该题是对物质中某种元素或单质质量分数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应用,属于一道基本计算综合题.

2014年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辽宁大连化学(含解析)[学科网]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62ie90md39emeo57bjq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