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裘马过世家: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18.强
(1)乃强起扶杖:勉强。 .(2)少年固强之:迫使。 .19.中
(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当中。 .20.信
(1)宰不信:相信。 .(2)信夫:确实。 .21.尚
(1)宫中尚促织崇:尚,爱好。 .(2)虫宛然尚在:还,仍然。 .五、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8)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这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4)儿涕而去:流着泪。 .
(5)自名“蟹壳青”:命名。 .(6)细疏其能:陈述。 .
(7)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 .(8)裘马过世家焉:穿着皮衣,骑着马。 ..(9)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0)仙及鸡犬:成仙。 .
(11)诏赐抚臣名马衣缎:皇帝传达命令。 .(12)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4)不如拼搏一笑:使……拼搏。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3)益奇之:认为……奇特。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薄产累尽:赔尽。 .(2)近抚之:靠近。 .
(3)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献媚,巴结。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蟹白栗黄:白肉;黄粉。 ..(2)成述其异:奇特的本领。 .7.动词作状语 啼告母:哭着。 .
8.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狡猾。 ..(2)死何裨益:益处。 ..
(3)填塞门户:充满,门口。 ..(4)唇吻翕辟:嘴唇。 ..(5)急逐趁之:追赶。 ..(6)虫跃掷径出:跳跃。 ..(7)不复聊赖:依赖、寄托。 ..(8)自增惭怍:惭愧。 ..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停止。 ....(10)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 ..六、古今异义 1.游侠儿。 ...
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 ..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3.久不售。 .
古义:考取。 今义:卖。
4.无出右者。 .
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 今义:右,与左相对。
5.户口。 ..
古义:老百姓。 今义:户籍。
6.童子。 ..
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今义:是指未成年的人。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做童子。
7.涕。
古义:眼泪鼻涕。 今义:鼻涕。
七、文言句式
1.岁征(之于)民间:省略介词于的介后:岁于民间征。 2.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3.试使(之)斗而才,因责(之)常供。令以(之)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5.百计营谋不能脱(之):省略句。 6.杖至百:被动句。
7.问者爇香于鼎:介后,于鼎爇香。 8.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句。 9.焚拜如前人:介后:如前人焚拜。 10.非字而画:并列复句。 11.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莫非……吗? 13.绝无踪响:主谓倒装句。
14.见有虫伏(于)棘根。遽扑之,入(于)石穴中。:省略句、介后:以尖草掭之。 15.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状语后置,于盆上。 1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后:于井得其尸。
17.喜置榻上:状语后置,省略介词“于”,于榻上喜置。 18.覆之以掌:介后:以掌覆之。
19.见虫伏壁上:省略介词于的介后:见虫于壁上伏。 20.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 21.因合纳(之于)斗盆:省略句。
22.急解(之)令(之)休止(省):省略句。 23.掇置(之于)笼中:省略句。 24.翼日进(之于)宰:省略句。
25.(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26.假此科敛(于)丁口:省略句。 八、参考译文
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
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严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草丛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