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默写分课专项练习(高中部分)
一、《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 _ __,___ _ ___”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10、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
1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 11、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的《齐谐》对鹏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12、《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 13.《逍遥游》一文,虽然想象奇特,笔法夸张,但逻辑推理十分严密。比如:“适莽苍者, ,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 句:乱石穿空,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三、《琵琶行》(唐·白居易)
1.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琵琶行》中的一句“ _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吴激《人月圆》中“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2
“ _ , ”, “ _ ,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 _ , ”。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 。门前冷落鞍马稀,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 ”。
6.《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 。
7.《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 ”,表现旋律轻愉而流畅的句子是“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8.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 。”
10.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 。” 11.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 , 。” 12.古典文学中“月”往往表达一种寂寥之情、凄凉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醉不成欢惨将别, 。 ,主人忘归客不发。”月色朦胧迷离,恰似诗人当时的心境,这个“月”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
3
1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4.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 四、《劝学》(选自《荀子》)
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8、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9、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