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
(3)合理施肥,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4)对林农进行节约用水教育,增强节水意识,在生产上、生活上均珍惜水资源,绝不浪费。 6.3.2节能措施
在本项目建设方案设计以及运营管理中,主要采取如下节能措施: (1)在方案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采取可行的节能措施; (2)合理配置设备,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设备的数量;
(3)对林农进行节能教育,增强节能意识。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一切企事业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必须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本项目严格遵守※※※环保部门制定的有关区域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7.1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区内为火烧迹地,原有林木已被烧毁,地被植物主要为盐夫木、
檵木、五节芒、蕨类等,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无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也不存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大的影响。但坡度较大,平均坡度大于20度。
7.2项目对环境影响
7.2.1施工期间环境影响
本项目区通过兴修排灌水利工程、撩壕整地,不仅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而且节约大量的水资源,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并可防止周边污水和废弃物对林地的污染, 改善项目区环境质量,有效地保护项目区一带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景观。
施工期间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是:
(1)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土方工程,整地和林道建设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2)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少量建筑垃圾。 7.2.2运营期间环境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引种(苗)带来的病(毒)虫害;
(2)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和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 (3)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7.3环境保护措施
7.3.1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1)本项目的建设坚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统一规划取土场地,禁止乱挖乱填,严格控制工程破坏植被的面积,而且工程完工后应迅速实现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的植被覆盖,可以先植草再种树,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并形成多层植被的形式;
(3)完善好排灌溉系统,撩壕整地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 (4)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将统一收集,并及时运送到垃圾堆场。 7.3.2项目运营期间的环保措施
(1)由于引种(亩)可能带来病虫害,公司将通过提高检疫意识,健全检疫制度,配备必要的检疫手段,来防止病虫害的引入的扩散。
(2)加强对购入生产原料的防污染管理,特别要防止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原料的购入。
(3)植保技术以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辅以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药剂的综合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种类,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使用。
(4)施肥技术以培肥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污染、保证产品卫生品质为前提。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最大程度地保持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的
肥力,减少肥料成分的过度流失对农产品和土壤、地下水的污染。间种作物的秸杆应回土,防止土壤肥分损失。
(5)定期监测基地土壤、水源及空气状况,保证其始终符合相关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找出污染源 并加以解决,以免影响苗木质量。
7.4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主要是实施初期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只要按水土保持措施施工,则能把影响降低到最小,项目实施后能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美化环境的绿色产业。
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
8.1组织机构
合作社以服务社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办社理念。以组强油茶的生产、开发为已任,积极对外合作与交流。成立由社长任指挥长的油茶产业化建设指挥部,负责宣传发动,调度人、财、物和土地的流转,社理事会聘请技术骨干成立项目办公室,负责技术路线的制定、规划设计、组织社员或专业现场施工和施工进行监督及检查验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