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
(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友人惭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⑤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舍弃;感到惭愧;拉,牵拉;回头看;感化
(2)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3)诚信;礼貌;真诚
(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重点词语有:“去”,离开。 知:同“智”,智慧,聪明。
(3)由甲文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文段强调了“诚信”和“礼貌”的重要性,由乙文中“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可知,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
(4)觉得不失礼,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童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机智聪明,懂礼识仪,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或:觉得失礼,客人已经道歉了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长辈而元方是晚辈,晚辈应该有对长辈的基本礼貌。
故答案为:⑴① 舍弃 ;② 感到惭愧 ;③ 拉,牵拉 ;④ 回头看 ;⑤ 感化
⑵ ①不是人啊!(他)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民众。 ⑶ 诚信 ; 礼貌 ; 真诚
⑷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示例二: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不妥。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筛选。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⑷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根据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个性化展示出来。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答案】 (1)当时;通“否”;回头看 (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时”,这里是当时的意思,“不”属于通假字,通“否”。“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2)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期”,约定;“委”, 委,丢下,舍弃。据此可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元方和友人之间的活动。 故答案为:⑴当时;通“否”;回头看 ⑵ 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每个选项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答题。
14.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怒”骂他。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
故答案为:⑴①期(约定);②委(舍弃) ;③顾(回头看)
⑵ 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5.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