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讨
[摘要]基于Krashen“输入与互动假设”的任务型教学法符合《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成功运用交往型、信息差型、创造型、选择决定型、解决问题型和愉悦型任务,无疑有助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一条行之成效的小学英语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指导意见(教基[2001]2号)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依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近几年,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革,小学英语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其中,很明显的成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真实感强的教学任务,从中培养英语语言的初步能力,体验到一种在英语学习中成功完成任务的乐趣。这种“任务型”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定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过来,如果使用不当,那便不免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实效。为了让“任务型”教学法真正让小学英语教学受惠,本文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任务型”教学法简述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Krashen“输入与互动假设” (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国外语言学家David Nunan, Jan Willis, P.Skehan 等对此都进行过很好的研究。(譚智玲,2005:32)。其产生是在1979年至1984年间Prabhu 连续在印度南部Bangalore 地区主持进行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教学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用中学”,采用任务大纲,课堂教学的组织借助活动。实验的基本假设是“当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意义上时,(语言)形式学得最好。”学习者的语法构建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通过创造一种条件使学习者专注于意义,说或做,能够最有效的促进这一过程(Prabha,1982:2;转引自叶建华,2006:14)。
任务(task)指的是在语言教学中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这些任务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这些方面包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