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3. 通过课堂上对长三角地区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四、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1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记述了一件事情,让我们的祖国从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情很简单是一位老人在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呢? (展示邓小平的图)
师:他就是我们邓爷爷。那他又是在哪里画了一个圈有这样的效果呢? (利用多媒体演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画一个圈”) 师: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圈里的珠江三角洲。 (读图介绍)
珠江三角洲是由组成珠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承转)珠江三角洲的重镇——深圳从昔日的渔港小村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化大都市,(展示深圳改革开放之初和现在的图片对比)而今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密集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她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读 “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果变动”图)1970~1990年美国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果调整
表现:A、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B、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结果: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获得了发
2
展的契机。
2、国内背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正如歌曲所唱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确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有两个都是位于珠三角地区,特殊的经济体制,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珠三角承接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地理条件——良好的区位
地处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使本地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低价低廉的优势,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并利用贸易通道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东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海外的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承转)在这一系列国际国内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方面看,珠三角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城市方面看,珠三角也是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 (读图4.20)
师: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产业状况及变化情况如何? 生:…….. 时间 优势 发展机遇 (国内、国际) 主导产业 1979-1990年 劳动力充足、侨乡、区位 改革开放、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增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信息产业 工业产值增长快,2002年,珠三发展状况 工业增加值相对较慢 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
资金 优惠政生产 策 设备 土地 技术 劳动力 指导 服务设原料 施 配件 (承转)一个工业的发展肯定又会推动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
(读“4.23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口<20万的小城镇增加了7个。肇庆,江门,珠海,惠州城市等级提升由小城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深圳有小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随着城市等级的提升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只深圳一市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了近5倍。 A、 城镇数量猛增
B、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果调整 2、国内背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地理条件——良好的区位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2、城市化进程
A、城镇数量猛增
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