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基本营养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淀粉和纤维素均为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A正确;
B.葡萄糖含-CHO,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与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植物油含碳碳双键、-COOC-,则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C正确; D.蛋白质含-CONH-,由C、H、O、N等元素组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和稀盐酸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可知,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常见吸热反应,运用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常见吸热反应分析。 【详解】
A. 铝片和稀盐酸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 C.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C项正确;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常见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 、CO、H2为还原剂的反应;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3.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直接完成的是( ) A.Al→NaAlO2
B.NaHCO3→Na2CO3
C.SiO2→H2SiO3
D.Fe(OH)2→Fe(OH)3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反应的可能性,A.Al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AlO2-和氢气;B. NaHCO3加热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C.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D.Fe(OH)2可与H2O、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OH)3。
详解:Al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AlO2-,可一步反应生成,A错误;NaHCO3加热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可一步反应生成,B错误;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SiO2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可以得到硅酸,C正确;Fe(OH)2可与H2O、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Fe(OH)3,D错误;正确选项C。
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2+、NO3- B.加入Al放出H2的溶液中:SO42-、NH4+、Na+、I- C..pH=7溶液中:SO42-、Na+、K+、ClO- D.无色溶液中:K+、SO42-、Cu2+、Cl- 【答案】A
【解析】A. pH=11的溶液显碱性,CO32-、Na+、AlO2+、NO3-之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A正确;B. 加入Al放出H2的溶液如果显碱性,NH4+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 pH=7溶液中ClO-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 无色溶液中Cu2+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选A。
点睛:明确相关离子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选项C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次氯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解决离子共存问题时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题目所隐含的条件一般有:(1)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 H+或OH-;(2)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 Cu2+、 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3)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4)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5.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苯加入溴水中
C.催化剂条件下,乙烯与氢气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苯加入溴水中发生萃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乙烯被高锰酸钾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催化剂条件下,乙烯与氢气反应生成乙烷,发生的是加成反应,故C错误; D.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和氯化氢,故D正确;
B.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D.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答案选D。
6.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D.验证非金属性:Cl>C>Si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反应中除了温度不同,催化剂也不同,不能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A错误; B.该装置可构成Cu、Zn原电池,可以能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
C.反应中生成的乙酸乙酯为气态,冷凝后变成液态,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容易发生变化,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容易中,容易产生倒吸,故C错误;
D.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所以不能据此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D,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性判断,但盐酸不是,该装置也不能验证碳酸和硅酸酸性的强弱,因为二氧化碳中会混有HCl,影响实验。 7.下列关于F、Cl、Br、I形成相关物质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变浅 B.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降低 C.它们的单质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D.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F、Cl、Br、I是第ⅦA族元素,从F到I,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详解】
A.F2是淡黄绿色气体,Cl2是黄绿色气体,Br2是深红棕色液体,I2是紫黑色固体,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变深,故A错误;
B.从F2到I2,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强,所以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故B错误;
C.从F到I,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它们的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故C正确; D.氢化物的稳定性随非金属性的增强而增强,从F到I,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逐渐减弱,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束缚力逐渐减弱,所以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由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单质和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来越容易,氢氧化物的碱性也逐渐增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单质和氢气化合越来越难,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8.下列关于Na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密度大于水 B.银白色固体 C.与水反应 D.熔点较低 【答案】A
【解析】钠的密度是0.97g/cm3,水的密度是1g/cm3,比水的密度小,故A错误;Na是银白色金属,故B正确;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C正确;钠的熔点是97.81℃,熔点较低,故D正确; 9.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④不断分离出生成物 ⑤加入MnO2 A.全部 B.①②⑤ C.② D.②③ 【答案】C 【解析】
①对于反应物为纯液体或固体时,增大其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不变;③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若体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则压强增大,反应速率不变;④不断分离出生成物,使反应速率减小或不变(纯液体或固体时);⑤MnO2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10.银锌电池是一种常见化学电源,这种银锌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比锂离子电池强,有望取代锂电池。其放
电过程可表示为Zn+Ag2O+H2O=Zn(OH)2+2Ag,其工作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放电过程中,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放电过程中, 阳离子移向Ag2O 电极
C.Zn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ˉ+2OHˉ=Zn(OH)2 D.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碱性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放电反应式为Zn+Ag2O+H2O=Zn(OH)2+2Ag可知,Zn电极为原电池负极,Zn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OH)2,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Ag2O为正极,Ag2O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Ag,电极反应式为Ag2O+H2O+2e-=2Ag+2OH-,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详解】
A项、银锌电池放电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正确;
B项、放电过程中,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g2O为正极,则阳离子移向Ag2O 电极,故B正确;
C项、Zn电极为原电池负极,Zn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OH)2,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故C正确;
D项、由反应方程式可知,电池工作时消耗水,水的量减少,KOH溶液的浓度增大,溶液pH增大,碱性增强,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明确电极反应、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注意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分析是解答关键。
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硝酸汞溶液和铝反应:Hg2++Al===Al3++Hg B.氧化铜和硫酸溶液反应:Cu2++2H+===Cu2++H2O C.锌和稀硫酸反应:Zn+2H+===Zn2++H2↑ D.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