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的柄和杆起到了轮轴的作用。螺丝刀的柄相当于“轮”,螺丝刀的杆相当于“轴”。
活动:分别把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伸进带环的螺丝中,比较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容易、更省力。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轮(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旋转时的圆周)和轴(螺丝的杆)的大小去比较和分析。
小结: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 媒体:播放“轮轴” 视频。
拓展:准备一个垒球棒,请两个力气明显不同的同学,力气大的握住垒球棒细的一端,力气小的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大家向相反的方向拧,看谁能把棒子拧过来。
思考:为什么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比较容易拧过来?引导学生从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的角度去比较分析。 八、活动七:研究齿轮的作用
媒体:出示齿轮图片。
导入:除了滑轮、轮轴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轮子——齿轮。 媒体:播放“齿轮” 视频。
问题:齿轮的边缘都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齿。齿轮有什么作用呢? 任务:研究齿轮的作用:
动力是否可以由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 齿轮的转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不同大小(齿数)的齿轮,转动速度有什么不同?
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齿轮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
17
究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小结:在相互咬合的大小两个齿轮中,动力可以由大齿轮传递到小齿轮,也可以由小齿轮传递到大齿轮;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小齿轮转动速度快,大齿轮转动速度慢。 九、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导入:除了普通齿轮以外,还有各种形状的齿轮。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这些齿轮是怎样传递动力呢?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齿轮传递动力的特点。
小结:动力可以从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并改变运动状态。 十、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4 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4课《斜面》是《简单机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之前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斜面的知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着重是让学生对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有所了解,知道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和便利。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利用一块木板做成斜面来搬运货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种斜面其实也是一种简单
19
机械。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工人利用斜坡往卡车搬运机器的事例,引发对斜面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研究斜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斜面的活动,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活动2“变形的斜面” 巧妙地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用纸做成的斜面卷到铅笔上,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变形的斜面,了解斜面的作用。活动3“斜面的应用” 指导学生研究变形的斜面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斜面,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应用斜面的事例,加深对斜面的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