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状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对象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特别是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方面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另外,由于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加之医药分业、价格管理政策、招标采购等方面措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出现了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流通环节太多、流通费用太高的局面。
近年,随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药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体系的构建初具规模,然而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作业效率重要手段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医药生产及流通不同普通产品,医药生产以及产品的服务要求比较高,不管生产还是销售要求减少作业环节,降低接触及污染率,对产品进行批次及单品管理,对产品流向分布进行跟踪管理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特点,并结合多年管理咨询及系统实施经验,已经推出适合于医药生产、销售、经销等环节管理需要的医药解决方案,该方案以条码为纽带,依托企业EDI信息交互平台,建立和营销信息系统。该系统从药品生产开始,直到药品到达商或医院药房结束,以过程为主线,通过掌握的情况,跟踪产品的销售过程,实现防串货控制和回款控制,采用条码识别为数据采集的手段,提高劳动效率,大大降低差错率,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通过EDI信息平台,实现单据的电子化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医药中的供应、生
-可编辑-
精品
产、销售活动高度集成,实现时时的信息共享,最大程度降低库存,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基于条码实现作业和全程跟踪。
-可编辑-
精品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一、库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及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库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处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与川陕鄂湘黔五省接壤,地跨北纬28010'~31013',东经105049'~110011',涉及重庆市内22个区县,共计面积6463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8.59%。
库区位于南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加上三峡库区主体地形地貌――川东平行岭谷和鄂西山地,使库区具有高温、高湿、风力小、雾多、秋雨多、气象要素日差小等气候特点,在历史上仅受到第四冰川的部分侵袭,是第三纪植物的良好避难所;因此该区为动植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区系成分丰富,古老特有植物众多,再加上积极人工驯化引种,历史地形成了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品种多、质量优、产量 蕴藏量 大,经济价值高等优势和特点。有“天然药库”、“中草药王国”之称,极具开发潜力。
据调查,三峡库区有高等植物3012种 包括亚种及变种 ,隶属于182科887属,其中古老珍稀植物56种,库区特有植物36种,药用植物1050种,常年收购商品药材约350种,其中已形成大宗药材运销外地的有黄连、党参、杜仲、厚朴、当归、牛膝、升麻等,成为川鄂渝两省一市的药材生产区。库区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一些品种以其来源道地、加工精良、质优量大而享誉海内外,如“北岸连”、“庙党”、“香独活”等。近年来,药材引种栽培和野生变家种成效显
-可编辑-
精品
著,一些区县已分别发展成为以玄参、白术、地黄、款冬花、太白贝母、湖北麦冬、湖北贝母、“三木药材”及味牛膝等品种为主的重要药材基地,如巫山县成为省、地生产玄参、独活、生地、款冬花、白术等品种为主的基地县。
(二)三峡库区中药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农业落后,产业化水平较低
长江三峡库区的广大山区农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习惯。巫溪、巫山等县曾在20世纪50年代被列为国家中药材基地县。近几年来,库区各地对发展中药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总体而言,库区中药农业还较落后。主要表现在:种植品种定位盲目,种植分散,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市场占有率低,整体效益不高。据调查,除黄连、党参、独活、续断、奉节贝母等少数品种外,很多本为库区适宜优质中药材,对库区的经济贡献率不高,有相当部分需从库区外调入,这与库区中药资源地位很不相称。
2、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综合利用率极低
由于受自然封闭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的中草药资源至今未被人们认识,沉睡深山,自生自灭;有的虽已成名特产品但无批量,长期处于提篮小卖状态。绝大部分因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流通不活而由“宝”变“草”。以库区的葛资源为例,库区葛资源十分丰富,品种有野葛Pueraria lobata、食用葛藤P. edulis、峨眉葛藤P. omeiensis和甘葛藤P. thomsonii等,贮藏量达数万吨之多。葛叶、葛花、葛根均有较好的作用和用途,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但是,长
-可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