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模块考试
生 物 学 试 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能在人体内环境中找到的是( ) A. 麦芽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麦芽糖是一种植物二糖,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A错误; B、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可能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明确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B.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 溶菌酶
C. 血红蛋白
D. 通道蛋白
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由分析可知,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即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 A. 反应速度不同 C. 作用途径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B. 作用范围不同 D. 信号分子相同
【详解】ABC、据上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途径均不同,ABC正确;
D、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是激素等,D错误。 故选D。
4.专家预测,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实,未来几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出现一定的增长。做出该预测的依据主要是( ) A. 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B. 死亡率
C. 年龄组成
D. 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故选C。
【点睛】本题种群数量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明确年龄组成可以对种群密度作出预测。 5.与诗句“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的演替类型相同的是( ) A. 裸岩上的演替 C. 火山岩上的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题干中的从 “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而发生在“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6.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 ) A. 发生过敏反应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具体表现为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B. 冰川泥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明确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现在三道防线上,其中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再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7.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A.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C.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正确。
B.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D. 生态系统的成分
【8.
运输。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 A. 自由扩散 C. 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点睛】关键: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植物茎尖的生长素可以向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同时,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
B. 协助扩散 D. 渗透作用
【分析】 详解】
生长素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即逆浓度梯度,而且在缺氧的条件下会严重阻碍其运输,说明生长素运输过程需要能量;故选C
【A. 传出神经受阻 C. 感受器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B、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B错误; 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制低级中枢。
A.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活动 C. 固醇类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部 【答案】C 【解析】
9.做膝跳反射实验前,若提前告知受试者,实验现象可能不明显,其原因是( )
B. 膝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详解】A、受试者身体完好,传出神经没有受阻,A错误;
C、受试者的感受器没有受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
【点睛】本题考查膝跳反射及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明确高级中枢可以控
1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靶器官或靶细胞 D. 甲状腺激素只能通过注射进行补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