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
对策
摘 要:分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师对“逆反心理”的对策与方法,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逆反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21-001
1.逆反心理的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技术动作听不进去,练习也不积极、认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不按老师示范的动作要领掌握技术,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学的原因 2.1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
在这一时期,学生身体还处在发育的过程中,思想不成熟,经济也不能独立,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家庭和成人的制约,于是导致在心理上产生严重不平稳和多重矛盾。
2.2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客观因素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2.2.1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如有的教师对待掌握技术动作差、成绩提高慢的学生,不是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动作,找出错误原因及改进方法,而是骂他们“笨”、“死脑筋”,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的点滴过失,喜欢小题大做,任意夸张,或者揪住不放,整天挂在嘴边,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和自己过不去而产生冲突,导致学生严重伤害事故的事件,这就是因为体育教师不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而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法而造成的,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2.2.2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不让参与教学活动,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3教师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可能,学生不愿接受。如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素质水平,上课时安排的运动量太大,或练习的难度过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学生感到没法完成,只好消极对待,采取偷工减料的办法应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付。而教师又强制其接受,这样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对立的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3.减轻和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 3.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作为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2树立典型榜样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将动作规范的同学请出来给全班同学示范。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但要切记,要确实以“好”示范,而不能以体育教师个人好恶,或以个人对某个学生的感情偏爱加以选择。“假作真时真亦假”,如这个学生的动作不能服人,老师也不及时的纠正、分析,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他还不如我做得好”的心理,这既损害了教师威信,又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3.3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