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祖父的园子》,对于这篇文章我将从说教材及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2、学生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成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我将充分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施展特长的机会。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文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及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精神,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找出文中富有生趣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反复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引导学生体会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采用倡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整体感悟,借助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综合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教给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读中想象、以读促悟、以演感受等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主动积累、积极运用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思路我将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2)复习,回味“有趣”。(3)进入文本,品味“有趣”。(4)再入文本,品“爱”(5)走出文本,找“爱”、写“趣”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很自然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复习,回味“有趣”。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很多时候,通过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教师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提了两个问题:1、上一节课,我们阅读了课文的第一段,说说看,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里,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呢?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感知,很快就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我跟着祖
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菜等。利用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感知,同时也能很好地关注到文本的整体性。复习回想了上课时的内容,无形中为学生接下来研读文本指明了方向。 三、进入文本,品味“有趣”。 1、学生按要求自读。
有专家曾说过:教学时要关注文后的练习。文后有个问题是这样的“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段抄下来。”因此在在这一环节,我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再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我深知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我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2、汇报交流,相机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就拿一个“趣”字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字、词、句中体会到,有的甚至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验。因此在让学生静思默想后,我将组织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我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将是最活跃的。
在这一环节中,我预设几个有趣的小节,学生汇报到哪个小节,再抓住小节的特点进行教学,如: 预设小节3:
教学这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找出“东一脚西一脚”、“踢”等动词,之后提问:说说除了有趣,还能感觉到我瞎闹时是怎样的心情?根据从动词下手去体会,学生很快能感受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答案也就无形中得出了。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我说出小结后趁机板书:快乐。然后抓住动词,指导朗读。 预设小节4:
这一小节的设计,我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读书。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深化。
预设小节12:
我跟着祖父浇菜这一片段非常有趣,所以在这一小节的设计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去体验作者心情的读书方法。通过情境表演,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感染到了作者的快乐,感受到了作者的无忧无虑。在此过程中,相机指
导朗读这一小节。 预设11小节:
这一小节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他们采用边读边联想的读书方法读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有想到《小猫钓鱼》这个故事的,有想到《猴子下山》这个故事的,还有的想到《学棋》这个故事的。
在学生汇报了之后,我接着抛出一个问题:是呀,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这里谁又会去在意一个四五岁孩子的三心二意呢,唯一让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根据文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自由,因为自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后抓住四个“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由。 预设14小节: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小节,“趣味”并不是很浓,所以我会给能找到的学生进行表扬。 预设第13小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说出有趣在哪里?为什么有趣?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好处: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把植物和小昆虫们写活了!
接着要学生反复大声品读,感受这段话在写法上和其它句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读、品,很快就发现不同之处。(句式一样,一些词重复出现)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园子里植物和小昆虫的自由和快乐。
接着再引导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学生汇报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汇报结果,学生通过直观的展示,从整体的文字再次感受语言的魅力。
我还将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如果老师现在再问刚上课的那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你有新答案了吗?是一个给予作者欢乐的园子,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是有着祖父和我的美好回忆的园子,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园子??这样,这个“趣“字就不仅仅代表着有趣,更多的是欢乐和回忆甚至是亲情了。
四、再入文本,品“爱”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祖父的爱给我带来的自由和快乐。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