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6页word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7:44: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明显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实现“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在教学实施上为课堂开辟了一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在课堂中不必拘泥于技术性问题的解决,而要力求让学生明白,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让生活更加美好和谐,让学生在脱离课堂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身边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自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应用过时的教育教学模式,把过多精力放在了如何让学生熟练某项操作上。学生往往产生一种狭隘的思维惯性,认为课堂上只是在机械地记忆一些操作过程,通过一定的死气沉沉的过程操作达到某种目的与效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们无从知晓。这样的课堂在学生来看,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情感依托。笔者经过多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以下感悟。

一、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

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受软硬件、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学

第 1 页

生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同一学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面对现实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一方面,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不同起点水平。在课程标准中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适当地将一些零点知识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插入课堂教学中。比如,针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对象帮扶等多种形式,适当地照顾到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不同成果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倡导“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感兴趣的领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通过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处理与交流信息等特殊能力;强调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通过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空间。

【案例1】:我校有内地新疆班学生,来自内地新疆的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笔者通过反复实践琢磨出一种比较适合新疆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分组――导生制的教学模式。分组―导生制的教学模式是结合导生制和分组教学两种模式而折中的一种典型的集体教学形式。分组教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若干小组,再对每个小组通过分配不同的任务进行

第 2 页

教学。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是由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较优秀的学生教学,而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在上信息课的前几周里,首先是分组,笔者通过一定的科学测试,平时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选择操作熟练,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分组组长。担任导生的角色,并郑重宣布,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信和自豪感。其次是对导生的先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导生也很荣耀,不但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从中学到了更多东西,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好地锻炼了自己,进一步培养了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再次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操作内容相对减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方法策略的掌握和信息素养的养成。并且教材试图通过众多综合实践活动极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而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搞“一刀切”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对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改变。诸如理论探究式、任务驱动式、头脑风暴式、现实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的课堂应越来越多。 “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虽然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

第 3 页

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不要过度强调某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轻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的程度。否则,再灵活的课堂教学也会适得其反。 【案例2】: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初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节课时觉得非常棘手,没有操作内容,纯粹是知识与概念的讲授。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野外生存”和“感觉剥夺实验”等,采取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现场试验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地教学,让整个课堂充满探究的意味,提高学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从而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三、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获得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各种各样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进了解,得到人生历练。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能否及时地捕捉和合理地利用这种欲望,往往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案例3】:在教学《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一节时,笔者通过提出一个

第 4 页

“中美物价对比”的主题研究,让学生分组收集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非常积极和活跃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了交流和合作,所有小组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形成自己特有的观点。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相关讨论,以研讨会的形式探讨各自得到的结论的合理性。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又在看似轻松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对众多网络信息的甄别、评价、分析、总结和加工表达等能力。

四、重视教学评价方式的校本化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几乎没有学校开展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学生在高二上学期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合格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鉴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功利性太强,加上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存在,几乎不能反映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了什么有益的影响。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应结合校本特色,进行一定的平衡和侧重、构建与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要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明确所学知识与技能跟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案例4】: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了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袋”,基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利用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展开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独立的记录其学习

第 5 页

情况的空间,标明该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活动、学习结果、作品、体验反思、评价信息等内容。在逐步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下,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一举一动,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评测。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信息技术课堂,要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活化的知识和知识化的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是课堂根本所在。所以,信息技术课堂的根源在于课堂之外,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也在课堂之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以便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提高信息体验素养,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第 6 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6页word资料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7dg76m31123x6i11fyp2nsft0iuth00r7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