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三首》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
2.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已
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能。
在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
1.能字正确、有感情地诵读《牧童》、《舟过安仁》,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说出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古诗。(重点)
评价任务二:根据创设的情境,联系课下注释,穿插资料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活动一
环节一 简介诗人,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 学生认导入新课
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识诗人 检查预习 为发生农民起义,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活动一 1、出示学习目标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指名读正音,教师范读。
活动二 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正确朗读诗歌。(评价目标一) 学生能通过联系注释等阅读方法简要说出诗歌大意。
活动三 通过小组
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讨论,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诗意。
活动三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
环节三
“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品读课文 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
感受美德 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
能通过图画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评价目标二)
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用学习《牧童》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 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3、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哪些字词看出来? 活动一、各种形式练背诵。 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环节四 ” 领悟写法 腔信口吹。: 积累运用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学习积累同类诗歌。 课堂练习:默写《牧童》《舟过安仁》 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草场 笛声(弄)
月夜 牡童(饱、卧) 安然自乐 恬淡的水墨画 教后记:学习积累同类诗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古诗三首》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蔡培育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
2.教材分析 《清平乐 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已
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能。
【目标预设】
1、会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说出词的有关知识;能说出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读词,想象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诗歌。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古诗。(重点)
评价任务二:根据创设的情境,联系课下注释,穿插资料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简介诗人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学生认识诗人 (今山东济南人)“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