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心理学堂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政府行为。
2002 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 年)》中指出:“应高度重视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使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适当的处理。”同时将儿童青少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重点人群,提出争取到2005 年,遏止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上升趋势;到2010 年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降低到12% 的目标。
2004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 年)数据显示:中国17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 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 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青少年群体出现的厌学、逆反、考试焦虑等多种问题,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第一节 健康就是没病吗?——重新认识健康 一、对健康的重新诠释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没病就等于健康。但在今天日趋文明、多元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人身体抵抗力极差,有的人总是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有的人暴饮暴食,生活混乱;更有甚者自杀或伤害他人。这些人虽然身体没有明显的疾病,但不能很好地学习﹑生活和发展,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如果想拥有健康的生活状态,只有健康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健康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缺乏。”这一提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界定了健康的定义,建构了健康概念的三维指标。
1978 年,WHO 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完善并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
1
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1989 年,WHO又进一步完善了健康的概念,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提出了健康的四维指标。WHO 还提出了衡量个体健康的十项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4)对于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 (5)体重标准,身体匀称,站立时各部位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 (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 (9)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10)善于休息,睡眠好。
WHO 的健康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让每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体的责任,更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努力的方向。之后很多学者更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诠释健康,崔维斯和瑞恩(1994 年)把健康描述为一座由两个桥墩支撑的桥,这两个桥墩分别是自我责任和爱。他们认为,自我责任和爱产生于正确的评价,我们不是分离的个体,也不是各个分离部分相加之和,健康是一个从极不健康到高健康水平的一个连续体。崔维斯和瑞恩用简短的语句说明了健康的本质:“健康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过程﹑一个能量的有效渠道,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整合,是你自己对爱的接受。”
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WPA)在1992 年发起的,源于1991 年尼泊尔提交的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其宗旨是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每年的10 月10 日。2000 年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世界精神卫生日历年的主题:
2001 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 年: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 年: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 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 年: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 年: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
2007 年: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 年: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 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 年: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 年: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2012 年: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二﹑认识亚健康
亚健康最早由苏联科学家伊· 布赫曼提出,在国外研究已近20 年,我国是在1996 年开始关注亚健康的。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非此非彼的状态,又被称为“灰色状态”“第三状态”和“半健康人”,即机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主观上有不适感觉,已有潜在发病倾向,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以WHO 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倾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加剧,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据“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 的人是健康的,15% 的人非健康,70% 的人呈亚健康状态。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前呈上升趋势。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身心过度疲劳、饮食不合理、紧张高压和心态不积极。有专家预言,疲劳是21 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世界各国医学家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发现特异的致病因素,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和自我调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序的生活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
第二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学界展开广泛的心理健康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40 多种心理健康的界定,目前国内较公认的表述是“心理健康不但是指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而且主体具有把这种良好状态发展为最佳状态的积极倾向”。在理解本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基本任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所以心理健康状态也不是静止的,一个人的心理可以从不健康到健康、从低水平的健康到更高水平的健康,随着个体适应和发展的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性的区间概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不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两个区间,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数量界限且没有极限。世上既没有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没有心理完全不健康的人,每个人的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含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元素。
3.个人社会价值的高低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 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判断依据有很多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个体的行为表现。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及社会价值和其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等量齐观,也就是说,一个对社会有着重要贡献和很高社会价值的人,心理不一定是健康的,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最终选择自杀就说明其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所以优秀的人心理未必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等级划分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即个人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在一般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不良状态
心理不良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的,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大多数能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娱乐等放松方式得到改善。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