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克己复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礼”与“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篇章:12.1 3.1 16.2 13.3 二、知识梳理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礼与仁的关系: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仁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呢?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 二、课前准备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周监( )于二代 八佾( )舞 觚( )哉色难( )先生馔( )僭越( ) .....曾( )是以为孝 期( )可已矣闻乐( )不乐( ) 于女( )安乎 .....
阙( )如钻燧( )取火孝弟( )鲜( )矣期( )可已矣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天下归仁焉 2.请问其目 ..3.回虽不敏 4.郁郁乎文哉 ..5.盖十世希不失矣 6.必也正名乎 ..7.吾得而食诸 8.其为人也孝弟 ..
9.则民无所错手足 10.盖阙如也 ...11.请事斯语矣 12.而好犯上者,鲜矣 ..(三)写出下列句式
1.未之有也( ) 2.八佾舞于庭( ) 3.甚矣,吾衰矣!( ) (四)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译文:
三、课堂研讨
探究一: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探究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2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四、限时训练
6.名句填空。 ①一日克己复礼,。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③是可忍也,。
④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⑤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3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五、课后巩固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 ...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 ..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 ④夫君子之居丧 ....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请问其目 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周监于二代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 8.朗读第10章,回答问题。
(1)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
(2)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9.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践,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