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克己复礼》学案(教师版)
三、课堂研讨
探究一: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确实强调了臣下和子女的义务,强调了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样也强调了君主、父母的义务: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片面强调了君权和父权,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
详解: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
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主要是宋代开始的。文后有一则“相关链接”,从妇女守节的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探索。请看全文。
探究二: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探究三:
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探究四: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5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案《论语》选读
五、课后巩固
一、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如果】
2.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
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末语气助词助词,表感叹】 4.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6.C【“于”在C与例句中均为介词,对,对于;A从,B向,D从】
7.B【A那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吧!C三年的守丧期,期限也太长了吧。D乐呀乐呀,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8.1.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1)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2)守丧三年。8.2.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对师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思维活跃,好学深思,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人。
守丧三年:不赞成。因为真正的怀念应该永载人的内心,有时候流于形式的东西常常表示人将要遗忘;再说尽孝道更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
赞成。父母抚养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从怀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学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谓多矣,我们守丧三年完全应该;虽然人死无魂,但是我们只求安心。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