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提升练九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泉州模拟)阿姆河上游流域东南部为高海拔山区,海拔约800~
6 100 m,平均海拔约3 600 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511 mm,其中雨、雪、冰产流比例为18∶67∶15。图1为阿姆河上游流域图,图2为阿姆河产流区降雨和降雪量,融雪、融冰产水量年内变化过程图,(径流水深=径流总量/流域面积)。据此回答1~3题。
1.阿姆河上游流域水汽输送主要借助 ( )
A.盛行西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极地东风
2.该流域融雪期从3月持续到7月,融雪期长的原因是 ( ) A.积雪厚度大 B.海拔高差大 C.纬度跨度大
D.气温回升慢
3.受水源补给综合影响,推测阿姆河上游流域出口甲处径流峰值可能出现在
A.2月上旬 B.4月上旬 C.6月下旬
D.8月下旬
( )
- 1 -
【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阿姆河上游流域海拔较高,且从经纬度判断,应位于西风带内,盛行西风带来水汽受到山地抬升作用,降下地形雨。东北季风与极地东风从高纬度吹来,不会产生降水。西南季风会受到伊朗高原及帕米尔高原等南部高大地形阻挡,不会深入,无法给该地带来降水。第2题,阿姆河以季节性积雪和高山冰川融水为主,从3、4月开始,从下游到中游,各个高度带依次融化,先从地势较低处开始,然后转移到地势较高处,形成长时间的汛期,形成其融雪期长的原因为海拔高差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阿姆河上游流域的补给比例为18∶67∶15,即其径流占比最大的为融雪补给,结合图2可知,6月份融雪量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2月上旬气温低,积雪产生的径流很少。4月份虽然融雪产流较大,但是降水较少。8月下旬,降水少,融雪也较少,不是径流最大时间。
(2019·河南联考)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如图为智利I至Ⅻ各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
- 2 -
4.①②③分别表示
( )
A.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B.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C.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 D.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
5.与I至Ⅸ地区相比,X至Ⅻ地区海岸线明显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西风带,风力侵蚀严重 B.地处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 C.地处中高纬,冰川侵蚀严重 D.地处沿海区,海浪侵蚀严重
【解析】4选 B,5选C。第4题,智利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南太平洋西风的影响,又因为东侧有安第斯山脉阻挡,在迎风坡的影响下,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可达2 500 mm以上。②如果是降水量,则不符合智利南部降水偏多的情况,③曲线在Ⅸ位置左侧坐标读数不到500 mm,也不符合当地降水量特征;从Ⅸ到Ⅻ地区,面积逐渐增大,同时降水量向南总体增加,径流量应该总体增大,因此②也不可能为径流量,故②为蒸发量,③为径流量。第5题,智利南部处于西风带,降水量多,因此河水的流量比较大,也因为这里地理纬度较高,第四纪冰川覆盖面较广,还有现代冰川的发育,经冰川和河流的共同侵蚀下,使得海岸被严重切割,就变得十分地弯曲,形成不少深长的峡湾。智利南部和北部均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二者均受海浪侵蚀; 峡湾地貌的形成与风力侵蚀作用关系不大。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
- 3 -
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完成6~8题。
6.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蒸腾
7.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云层厚度 C.温度高低
B.土壤黏性 D.太阳辐射
( )
8.该山地可能是 ( ) A.天山 C.长白山
B.太行山
D.阿尔卑斯山
【解析】6选D,7选D,8选A。第6题,图中可以看出,白天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密度大于夜晚,晴天时液流密度大于阴天,主要是白天有太阳辐射,晴天太阳辐射强,蒸腾作用旺盛。因此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蒸腾。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有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强,液流密度大;无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弱,液流密度小。说明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太阳辐射越强,液流密度越大。该地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时北京时间是14点,该地经度是90°E,该山地可能是天山,太行山经度约115°E,长白山经度约125°E,阿尔卑斯山经度约为0°~30°E。 【加固训练】
下图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雨水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1)~(3)题。
(1)墨尔本市采用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表现在 (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分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