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图中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A.雨水花园 C.绿地
B.透水性人行道 D.屋面
( )
(3)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 ) A.气温日较差增大 B.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C.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 D.城市内涝现象消失
【解析】(1)选D,(2)选A,(3)选B。第(1)题,据图可知,墨尔本市通过修建透水性人行道以及城市绿地,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蒸发加剧,但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屋面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在经过雨水花园后进入雨水蓄积池,因此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雨水花园。第(3)题,这种雨水处理系统中的绿地会使城市气温日较差变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由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汇集速度会变慢;该雨水处理系统会减轻城市内涝,但不会使其消失。
低影响开发(LID)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据此完成9~11题。
9.相比传统开发模式,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是 ( ) A.减少下渗量,增加降水量 B.增加下渗量,减少降水量 C.减少径流量,增加下渗量 D.增加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10.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推广有利于 ( ) A.污水资源化
B.缓解城市内涝
C.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D.增强城郊热力环流
11.为了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 ( )
- 5 -
A.建设绿色屋顶,减少雨水收集系统 B.将屋顶雨水引入地下管网 C.通过景观设计减少地下径流 D.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
【解析】9选C,10选B,11选D。第9题,据材料可知,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下渗量。第10题,低影响开发模式有利于雨水资源化而非污水资源化;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缓解城市内涝;通过绿地建设降低城郊热力环流;对于交通拥堵影响不大。第11题,实现低影响开发理念可以采取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措施,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控制污染,实现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技巧】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8分)
岱海是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湖泊,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
400 mm和1 200 mm,有22条河流汇入。流域内为内蒙古人口密集、农牧渔业发达地区。近30年来,岱海面积不断减小,富营养化不断加剧。
- 6 -
(1)说出岱海流域地势特点,并简述判断依据。 (2)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 (3)分析岱海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原因。 (4)请你为岱海的治理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的流向来判断地势的高低。第(2)题,水循环分为三种: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显然岱海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其环节有水汽蒸发、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岱海面积减小的原因,应从水汽蒸发和地表径流这两个环节去思考。第(3)题,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往往是有机质的来源多,同时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环境较封闭。第(4)题,岱海为内陆湖泊,对当地生态系统具有重大作用,而目前面积减小,富营养化加剧等,使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可以从防治岱海面积减小和湖水富营养化两方面去思考治理对策。 答案:(1)特点:中间低,四周高。判断依据:河流由四周汇入岱海。
(2)岱海为内流湖,水量收入方式为降水和径流,支出方式为蒸发,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于在河流上游建水库、引水灌溉和居民用水增加,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3)流域内含有大量农药、化肥的灌溉用水,居民生活废水的汇入以及鱼饲料的投放,导致养分积聚;湖泊为内流湖,积聚的养分无法排出,加上近年来湖泊水量减少,导致养分的浓度不断增大,富营养化加剧。
(4)发展节水农业;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水;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以及鱼饲料的使用量;对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严格执法,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理力度。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干流南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于2003年首次蓄水发电,2006年建成后,一般于每年汛末蓄水,枯水期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下游河道侵蚀作用加强。三峡水库汛末蓄水造成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2009年,有关部门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方案,
- 7 -
该方案遭到长江下游省市的反对。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图,下表为长江径流流入鄱阳湖年平均状况表。
长江径流流入鄱阳湖年平均状况 项目 天数 时间 径流量 831953~2003年 13.19 24.5×10 m 2003年后 9.17 18.8×10 m (1)分析2003年后长江湖口河段枯水期河道侵蚀作用加强的原因。 (2)分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启用后鄱阳湖枯水期提前的原因。 (3)阐述长江湖口段下游省市反对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理由。
【解析】第(1)题,侵蚀作用加强,主要是堆积减弱,侵蚀增加。三峡水库拦截泥沙,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清水下泄,泥沙堆积作用减弱。三峡水库调节径流,蓄水结束后,枯水期水库下游平均径流量增加,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第(2)题,湖泊枯水期提前,主要从湖水外泄原因分析。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湖口段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与长江水位落差加大,将加速湖水外泄,导致枯水时间提前。湖口长江段河床受侵蚀加深,增加了鄱阳湖水向长江的下泄量。第(3)题,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反对的理由主要从对下游地区水质下降、鱼类无法洄游、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三峡水库拦截泥沙,枯水期含沙量较小的清水下泄,泥沙堆积作用减少;三峡水库调节径流,(蓄水结束后)枯水期水库下游平均径流量增加,流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加强。 (2)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湖口段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与长江水位落差加大,将加速湖水外泄,导致枯水时间提前;湖口长江段河床受侵蚀加深,增加了鄱阳湖水向长江的下泄量。 (3)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将会拦截入江湖水,长江下游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可能导致长江下游省市枯水期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有洄游习性的鱼类无法正常排卵,处在灭
- 8 -
8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