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
摘 要:幼儿园班级中的益智游戏区不是个别化教学的场地,也不是完成操作作业的区域,而是引发幼儿不断发现和探索行为的充满乐趣的地方。教师应投放能激发幼儿创造性行为的、具有探究性的、引导性的游戏材料,并善于发现幼儿的自发学习,同时给予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益智游戏 探索 发现 探究性 引导性
幼儿园游戏区域分为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语言阅读区、表演游戏区、科学发现区、美工区、益智区、操作区等。其中益智游戏区是通过幼儿的摆弄、操作、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感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等,让幼儿在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启迪智慧。但因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很多幼儿不愿选择益智游戏,幼儿感受不到参与益智游戏的快乐与有趣,班级益智区参与率低。
现将益智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益智游戏是游戏,不是个别教学。
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游戏,区域中一些无游戏情节的分类、排序不是游戏。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数学或蒙氏活动中没有完成的部分,放到益智游戏区进行个别辅导,实际上是在使用高结构化的材料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不是游戏。
(二)测查、改错的材料多于用来探索、发现的游戏材料。
多数益智区里投放了大量测查性材料,而不是让孩子用来探索的材料。很多教师以图形标记的方式交代任务,幼儿识别图形标记比完成任务本身还难。一旦完成任务后,材料就失去继续游戏的意义了。另外,游戏中还多以纠错的方式让孩子接触新知识,导致幼儿失去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性体验。
(三)作业材料多,游戏材料少。
教师提供的材料限制了幼儿在活动区的自发游戏与自主探索,投放的学具多于玩具,这些学具都是高结构的作业材料,而不是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游戏材料。教师益智游戏材料自制的过程,就是将本来开放的材料(如各类小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结构化了的过程。是一个限定玩法的过程,一旦高结构化,往往功能单一,幼儿的兴趣性降低。即使自制的材料承载了多项功能,如不仅练习长短的分辨,还练习区分颜色,但功能还是固定的,幼儿没有自主性。幼儿的活动意愿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