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 C.增大氧气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故选D。
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3.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 A.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B.单质
C.氧化物
D.有机物
4.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C不正确;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清除可燃物、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5.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6.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 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 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 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 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 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8.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9.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故选A。
10.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煤的大量燃烧
B.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正确;B、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错误;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正确;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确。故选B。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