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⑤“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 3.课文中有语言描写吗?传递了怎样的心情? (1)找出文中“我”和妈妈的话。
(2)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言反映了当时“我”和妈妈怎样的心理。 预设: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这些俨然就是“我”等待时的心理轨迹图。“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4.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
5.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抓手,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体会情感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母亲答应了“我”在一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可却因为母亲的忙碌而没有实现,就在等待中,“我”懂了,什么都懂了,“我”不出声地流下了眼泪,“我”和母亲拥抱在一起,直至天黑。
2.读文后,在“我”和“母亲”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种等待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不仅这样,漫长的等待等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与无助。母亲每天都是忙碌与辛苦的,而母亲也成了这个家中幸福
的创造者。
3.你有什么想法?“我”吗?
提示:课文仅仅是写
文中的母亲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触,理解母亲,懂得母爱。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如:
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上 弹琴 钓鱼 2.交流书写的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此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能力。通过设置拓展平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情境,把课内学习到的方法与话题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练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我” 妈妈
兴奋 焦急 落寞 伤心 忙碌 无奈 惊惶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侧重引领学生关注细节的描写,学习效果很好。一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走进“我”的内心世界,与“我”一同经历兴奋、焦急、落寞、伤心这一系列的心情变化。二是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语句映衬着“我”心情变化的轨迹。这些看似平常的抱怨却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无法挽回,也无法倒退,只有无穷无尽的回忆,母亲永远在“我”的心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