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美院建筑系 姓名:刘安琪 学号:09123153
上海城市特色和形成分析——探索上海的“DNA”
不论哪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传统。城市也如同人一般,从诞生到渐渐成长,都伴随着自己独一无二的“DNA”。而说到城市的特色,地理、历史与国情等大环境并不能谈得上是城市本身的特色,但却与之息息关。就仿佛与生俱来的“DNA”,无法改变于是
从中演变并得以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特色是建立在其“DNA”基础之上的。若是无根无源,特色也无从演变而来。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1′-122°12′,北纬30°40′-31°53′,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适宜的气候环境与毗邻海洋的地理优势为上海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上海的城市特质是另类的。美国墨菲、魏斐德、澳大利亚马丁在各自的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上海城市的特殊性。1953年,墨菲在所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认为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的演变发展对中国适应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上海是了解近代中国的钥匙。二十多年后,到1970年代,墨菲修正了自己的看法。他综合考察、分析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许多殖民地城市的活动方式,包括加尔各答、巴达维亚、卡拉齐、孟买、新加坡、香港,认为殖民主义者在各地活动目的、方式差不多,但由于各地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对西方的回应很不一样,可分中国、日本、印度和南亚等不同类型。他认为,西方在中国的影响,无论是经济、制度、文化,还是意识形态方面,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与印度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西方的回应,上海是上海,中国是中国,上海并非了解中国的恰当钥匙。作为西方渗透的桥头堡,加尔各答和孟买改变了印度,但上海并没有改变中国。魏斐德论述了近代上海由于一市三治,使得社会治安、司法制度与中国其他城市极不一样,上海城市发展影响极大。
院系:美院建筑系 姓名:刘安琪 学号:09123153
其二,传统与现代连续也是上海的突出的特质。原在英国、现在澳大利亚的伊懋可、美国顾德曼、张琳德、日本小浜正子在各自著作、论文中,都论述了上海在由传统向现在转变的连续性问题。顾德曼的《上海同乡组织》,研究了上海同乡团体的产生、演变、功能及其与上海社会的关
系、对上海社会的影响,认为在移民占主导地位的上海,因政府控制力较弱,在社会、经济和都市文化等领域,同乡组织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批评角色。同乡组织的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其传统的功能继续存在,包括为移民介绍职业、办理丧葬、迁运棺材、按照原籍习俗安排节庆活动,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功能,包括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实施对受灾家乡的紧急救助、沟通移民与政府间的联系,
在税收和维持地方秩序方面,有时甚至起了“半政府”的作用。。
其三,传统与现代共存。德国叶凯蒂、美国卢汉超等,认为在上海,传统与现代是并存的。这个城市有力量维护其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向传统挑战时,当一个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再生效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租界,便成了知识分子思考国家命运和自己企图的理想地方。上海虽然是中国最西化的城市之一,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仍保持了许多传统的方式,不少里弄保持着传统城镇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主要的问题是择善而从,而不在乎是否现代化,并不是唯现代化是从。
院系:美院建筑系 姓名:刘安琪 学号:09123153
其四,上海人素质特别。叶文心、高家龙、顾德曼、韩起澜等许多学者,都从移民人口角度,论述了经优胜劣汰机制锤炼的上海人的特别素质。上海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而斤斤计较。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的“恋沪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特征。 上海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常常被丑化,其实,他们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别有可爱之处。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强使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
此外,笔者还想着重谈谈上海的“形象”特色。
一座城市的形象特色可从六个方面来体现:1、自然环境特色;2、城市布局特色;3、历史文化特色;4、城市轮廓线与街景特色;5、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特色;6、生态及园林绿化特色。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特色鲜明的城市,起码具有以上诸项中的几项,才能被人们所认同。
上海地处江河湖海之间,水是最大的环境特点,要做足水面文章。但由于短视造成的规划上失误,使苏州河沿岸有很长一段岸线被一个个房地产楼盘切割,两岸高楼相迫。至今,市民还不能沿滨河绿地自由地
徜徉。在布局上,上海既有传统的城隍庙周边老城,又有西方城市发展之初典型的网格式街区,再有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发展的新区,在城市布局上对比强烈,很有个性,千万不能为了发展而将它们的棱角都磨掉,豫园商业区拆掉许多旧街道而造了几幢体量较大的仿古商业楼,对于宏构城市布局特色,并不是很有利。另外,上海历史
院系:美院建筑系 姓名:刘安琪 学号:09123153
文化的悠久尽管比不上苏州杭州,但却是近代中西方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融的大本营,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关于城市轮廓线和街景特色的保护,我以为做得较差。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陈从周教授就提出上海南京路街景与外滩建筑一样,是上海的招牌,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应该全国保护。可能是限于许多条件,南京路的风貌保护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三四十年代全盛时期的街景已基本无迹可寻,还建起了像新世界、海伦宾馆这些大煞风景的建筑,人们若要体验当时南京路的情调,只好跑到车墩影视基地假古董之中去徘徊。现在,南京路的价值似乎重又被发现,永安公司大楼也正在按原样修复中。其实,只要眼光远些、慎重些,这条体现上海商业、建筑文化街道的精髓是完全有可能保护得更好的。
在弘扬和塑造上海城市形象特色上,政府应该做更多更深更细的工作。特别是规划部门,对于报批建筑的造型、立面,以及对街景的影响等管理不严。在它们下发的审批意见中,强调的是诸如容积率、绿地率、控高、退界等硬性指标,而对建筑的文化内涵、立面形象等与城市风貌密切相关的\审美指标\,似乎发言权很小。大都是由着发展商自己的喜好来定,加上设计师的媚俗和听话,使得上海许多新建筑新楼盘像服装时尚一样,有一阵一阵的流行,譬如什么古典式、欧陆风情、地中海情怀、现代高技派等,上海传统的建筑文脉,上海特色的传承等就被搁到一边去了。
监管不严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乱\,就拿上海目前四处林立众多高层建筑的屋顶来说,可谓是花样百出,标新立异,有方的、有尖的、有圆的、有花篮式的、有莲座式的,几乎没有两幢是一样的,要是单独看,似乎很有特点,但放在一起就很杂乱,没有一点韵律感,形成不了和谐、有特色的城市轮廓线。其实,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
院系:美院建筑系 姓名:刘安琪 学号:09123153
形成,必须是以\和\与\同\为基础的。\和\是\和谐\、\协调\,一座城市如果能有比较协调,风格相近的建筑物组成,包括形式、材料、色彩、层数、体量等,那么它就能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城市风貌特征也就容易建立。例如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外滩万国建筑一条街,它绝不是张扬怪异的建筑堆砌。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的多幢建筑,高矮相差不大,其体量也没有很强烈的对比,虽然细部处理多样精致,但总体的色调,材料的使用,图案的设计等总呈现出一种有差别的\和\与\同\,唯其如此,才能创造出一条略带弧线,高雅又庄重的外滩
风景线。
当然,城市是生长的,人们不可能拘泥于前人创造的某一种很有名气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但是已经形成的风貌特色不能轻易地丢弃。西方城市学家认为,拥有朴素的、清晰的、能代表某种特色的\城市构成原型\,一般要占到城市建筑的六成以上,城市风貌特色就容易形成。有了这个基础,新的建筑形式就会从容地等待着人们去接受它。
总之,我们无法改变那些由历史和环境所造就的上海特征,它们有迷人而魅力的一面,也有遗憾之处。我们能做的,就是全面而正确的看待这个都市的各个方面。好比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DNA,但了解DNA却是有助于解决先天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善加利用优势的手段。但城市的“DNA”也有些不同,就是它并非永久不变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仿佛给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断的新陈代谢与交替更迭,每一刻上海都是崭新的。它有沧桑的历史,有活力的今日,也有不可预知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