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体细胞
血管内膜
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红细胞
血管中血细胞的形态?鱼类血细胞形态a :红细胞;b:淋巴细胞;c:无粒细胞;d:血栓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f:嗜中性粒细胞;g:嗜碱性粒细胞;血液涂片中高等动物血细胞形态
鱼类:鱼类造血系统和高等脊椎动物不同,主要造血部位是
脾脏和肾脏,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
软体动物:血细胞主要在外套膜血窦成纤维细胞或结缔组织中形成,各纲血细胞类型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变形细胞和红血细胞。
甲壳动物:血细胞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但普遍认同的是分为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血细胞以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增殖方式,保持血液各有形成分的动态平衡。
二、红细胞(erythuocyte)
1、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
红细胞数量:
500万个/mm3420万个/mm3100-300万个/mm3动物越高等,数量多,体积小。
?
红细胞形态:人类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无核,鱼类有核。
6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挤过毛细血管和血窦空隙时会发生卷曲变形。双凹圆碟形红细胞变形能力远大于球形红细胞。2、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value)红细胞在全血中占得容积分数。水血浆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正常成年男性40% ~ 50%,女性37%~48%。全身各类血管中,红细胞比容值也不尽相同。鱼类一般为40%左右。?
鱼类红细胞
?
鱼类红细胞数量存在着种间差异、季节差异、性别差异以及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差异等。
?
所有鱼类红细胞数变动范围为14-360万/mm3,比哺乳动物红细胞数量少得多。
?
运动能力越强、进化程度越高等动物,红细胞数量越多。硬骨鱼类比软骨鱼类和圆口鱼类红细胞个体小而数量多。?活泼鱼比不活泼鱼类的红细胞的数量也相对多。
?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季节、昼夜及静水压力变化等影响。?
环境污染影响鱼类红细胞的微核率和红细胞数量。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
?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实验)
溶血: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将因过度膨胀并破裂,使血红蛋白释出,这一现象称红细胞溶低渗溶液
解,简称溶血。
高渗溶液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所具红细胞皱缩
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对低渗溶液的抗性越弱,脆性越红细胞破裂
大,反之越小。
7
低渗等渗高渗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实验5、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爆式促进因子: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合成DNA,使其增殖。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进入增殖期,向幼稚红细胞分化;同时可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使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增加。
?
雄激素:刺激红细胞分裂和血红蛋白合成;促进EPO产生。
4、红细胞的生成
?
生成过程:多能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红细胞合成所需要原料: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体内蛋白质和铁含量不足会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出现营养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缺乏时会导致红细胞分裂和成熟障碍,停留在幼稚期,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白细胞及其生理
1、白细胞(leukocyte)数量和分类
?
白细胞数量:球形有核的无色血细胞。正常成年人总数是4000 ~10000/mm3,炎症时白细胞增多。硬骨鱼类白细胞数量远高于人类和哺乳动物。
?
白细胞分类: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8
?白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种成熟白细胞。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量的50%-70%,约50%随
血流循环,其余的附着在血管壁上。
?
生理学特性:活跃的变形能力,渗出血管;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聚集于病灶和炎区;较强的吞噬能力,吞噬异物和病原体;消化外来病原体。是炎症的主要反应者。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嗜碱性细胞:占白细胞数量1%左右,这类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不具有吞噬能力?主要功能:释放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过敏反应:释放组胺与某些异物引起过敏反应症状。限制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释放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人类和高等动物白细胞形态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各种白细胞形态
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渗出、吞噬细菌: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数目有明显昼夜波动,一般占白细胞数量1-4%。?功能:吞噬不杀菌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释放颗粒利用其中的碱性蛋白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对寄生虫进行消化和分解。9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
胞体较大,无颗粒,占白细胞数量的1%-7%。生理功能:本身的吞噬能力较弱,但渗出血管进入组织中后,转变成巨噬细胞,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可以吞噬消灭病原体、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识别消除衰老细胞和组织碎片。
四、血小板及其生理功能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platelets, thrombocyte):人类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不具有细胞核,存在细胞器和颗粒。鱼类没有血小板结构,称为纺锤细胞(或血栓细胞)。血小板数量:正常成年人为150000-350000个/mm3,血小板数减少到50000个/ mm3 以下时,产生出血倾向(紫癜)。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 转入激活状态,释放一系列生理止血必需的物质。淋巴细胞(lymphocyte)
?
占白细胞数量20%-40%,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在胸腺生成,主要行使细胞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生成,主要行使体液免疫功能。
血小板的形成过程:
2、血小板的生理止血功能
黏着作用:血管破损、暴露胶原组织,血小板黏着在一起,成为血小板黏附。启动止血和凝血。聚集作用: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黏着、聚合成团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 两个时相:
可逆聚集源性ADP( 二磷酸腺苷 )引起。:发生迅速,主要由受伤组织释放的外不可逆聚集源性ADP引起。:发生缓慢,主要由血小板释放的内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