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书
研究题目: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治疗 班级:09级口腔 设计人:王梦含
设计组成员:李洋,崔聪聪,李易轩,吴佳梦
【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休克就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目前公认的是微循环障碍学说,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把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休克,到了休克期,都存在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严重不足和微循环功能的障碍,而且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抢救休克时,首先要扩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改善微循环的状态。主要措施包括:充分补充血容量和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α受体激动药,主要作用有(1)激动血管α1受体,收缩血管,使小动脉、小静脉收缩。(2)小剂量时兴奋心脏,使收缩压显著上升,舒张压上升,脉压差增大产生抗休克作用。大剂量时,会产生缩血管作用,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但脉压差会下降,引起组织灌流量减少。
山莨菪碱,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或稍弱。可使平滑肌明显松弛,并能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同时有镇痛作用。
【研究内容】
1、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
2、了解失血性休克发病机理及各种急救治疗的不同效果。
【研究方法】 实验并观察。
【实验对象】 家兔。
性别:无要求。 规格:2.0~2.5kg 数量:2只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
第一只家兔在输液同时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第二只家兔在输液同时加入山莨菪碱。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仪器与药品】
仪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盒、称重天平、兔手术台、手术器械、输液输血装置、测中心静脉压装置、气管插管、动脉和静脉导管、输尿管插管、温度计。 药品:20%乌拉坦、0.5%肝素、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
【实验步骤】
1.称重,在耳缘静脉注入20%乌拉坦(4ml/kg)进行全身麻醉,固定在手术台上。
2.颈部做长4-6cm的皮肤切口,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出气管,分离气管,并进行气管插管。
3.分离左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分别穿线备用。提前用肝素生理盐水充满,作左颈总动脉插管,通过三通管,接压力换能器,记录动脉血压。作右颈外静脉插管,通过三通管连中心静脉压测定装置,输入肝素溶液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4. 用导尿管进行尿道插管,导出膀胱内残留尿后,记录尿量(滴/分)。
5.记录基础状态的各指标(皮肤粘膜颜色,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肛温,呼吸频率,尿量)。 6.将颈总动脉插管上的三通接头的一端接储血瓶,降低瓶的高度,在15分钟内使动脉血压缓慢降至60mmHg(8kPa),记录各指标。
7.20分钟后,降低瓶的高度,使血压降至40mmHg(5.3kPa),监测血压变化及其余指标。 8.20分钟后,记录各指标,升高瓶的高度,回输全部血液,并通过静脉输液装置,经耳缘静脉按120ml/kg剂量滴注生理盐水快速补液,直至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 第一只家兔在输液同时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第二只家兔在输液同时加入山莨菪碱。
记录表格
去甲肾上腺素组 皮肤粘膜颜色 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 肛温 呼吸频率 尿量 基础状态 动脉血压降 至60mmHg 20分钟后 动脉血压降 至40mmHg 20分钟后 回输全部血 液并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山莨菪碱组 皮肤粘膜颜色 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 肛温 呼吸频率 尿量 基础状态 动脉血压降 至60mmHg 20分钟后 动脉血压降 至40mmHg 20分钟后 回输全部血液并加入山莨菪碱 【预期实验结果】
1.放血后,血压应该会快速下降。
2.给药后:家兔血压明显回升,微循环流速加快。
【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术中出血和休克:应认真仔细,尽量减少失误。
2.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麻醉深浅要适度。 3.插管过度移动和滑脱:固定牢固。
4.血液凝固:每次放血后及时向导管内注入肝素溶液,以防凝血。
【参阅文献】 1.李韬,《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原理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2.李悦山,董伟华,梁仲培,《机能实验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