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综合测试:区域地理系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皖北示范校检测)下图为我国某科考基地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拒马河2月份流量最大。据此完成1~2题。
1.“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湖泊是指( )
A.高山海 C.西湖
2.该科考基地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C.格陵兰岛
B.黄河站 D.长城站 B.燕鸥湖
D.拒马河沿线冰沼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该湖泊位于山丘的北侧,且湖泊北部和东部有两条长长的山脊,可知该湖泊应是燕鸥湖。第2题,图中河流2月份流量最大,且该地海拔较低的地区有冰川、冰沼分布,其纬度应较高,故该地最可能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长城站。
(2013·郑州押题)读俄罗斯积雪日等值线图(单位:日),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180日等值线东西纬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C.地形地势
B.冬季风 D.海陆位置
4.据图中信息,与乙河比,甲河( ) A.春季流量比例大
B.冰期长
1
C.水能丰富 D.入海水量大
解析:3.D 4.A 第3题,图中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冬季受海洋影响大,气温较东部地区高,故180日等值线在西部地区纬度较高,东部纬度较低。第4题,甲河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冬季积雪较乙地多,故甲河春季流量比例较乙河大。
下图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各省市区编号是2010年某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该指标是( ) A.面积 C.城市化水平
B.人口 D.经济总量
6.长江干流②河段的特征是( ) A.水流平缓,河道弯曲 B.水量丰富,流速急 C.江水浑浊,泥沙多 D.峡谷幽深猿声啼
7.与图中其他省区相比,甲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 ) A.柑橘 C.天然橡胶
B.稻米 D.棉花
解析:5.B 6.A 7.C 第5题,江苏的面积较小,不可能排全国第5;上海的经济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不可能排全国第24;图中四川、江苏排名靠前,而青海、西藏排名靠后,则该项指标应是人口。第6题,长江干流②河段即长江的中游,该段长江已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因此水流平缓且河道弯曲;该段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速并不急,两岸多为平原而少峡谷;该段长江的水流平缓,因此江水中泥沙的含量并不大。第7题,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可知,甲省区为云南,该省区热量条件好,因此该省区输出的最具优势的农产品是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天然橡胶。
(2013·嘉兴测试)读甲、乙两类作物种植面积在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所占比重变化表(单位:%),回答8~9题。
年份比重 作物 甲 乙 8.甲类作物是( )
2
1955年 1.7 85.9 1965年 1.0 83.5 1984年 1.2 78.3 1990年 4.3 76.5 2000年 11.0 69.3 2008年 12.9 68.3 A.粮食作物 C.油料作物
B.糖料作物 D.蔬菜作物
9.从甲、乙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可推测( ) A.甲类作物的需求量在下降 B.乙类作物的单产在提高 C.乙类作物的总产量在下降
D.未来几年种植面积甲类作物大于乙类作物
解析:8.D 9.B 第8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类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总体上是不断增大的,说明人们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第9题,读表可知,乙类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大,故其应为粮食作物。乙类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在减小,可能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作物的单产在提高。甲类作物的需求量在上升,乙类作物的总产量在上升,未来几年乙类作物种植面积仍较大。
(2013·北京朝阳区统考)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读表,回答10~11题。
农业区 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千克) 每公顷收获量(千克) 平均每人收获量(吨)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公顷) 甲 108.8 1 956 121.7 145.6 乙 53.7 977 140.6 186.6 丙 250.8 2 495 6.1 2.1 丁 191.9 3 150 79.2 37.9 10.甲、乙两农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及生产特征是( )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大 C.人少地多,产品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工程量大
11.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别是( ) A.甲、丙 C.丙、甲
B.乙、丁 D.丁、乙
解析:10.C 11.A 第10题,由表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农业区人均耕地多,即人少地多;平均每人收获量大,产品可供销售,产品商品率高。第11题,甲农业区人少地多,每公顷肥料使用量大、单产量大、产品商品率高,最可能是位于美国中部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丙农业区人多地少,每公顷肥料使用量更大、单产更高,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但人均收获量小,产品的商品率低,最可能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季风水田农业区。
下图为某地区简图,读图完成12~13题。
3
12.图中M、N、E、F四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 A.M C.E
B.N D.F
13.图示地区最适宜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
解析:12.B 13.C 第12题,根据河流短小的特点,可以判定图示岛屿上存在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而该地区处于40°N~60°N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E、F两地在背风地带,处于雨影区,降水量比较少,应排除。M地处于迎风坡的山麓(河口位置,海拔最低)地带,降水比处于山腰(山区小河流中游)地带的N地要少,排除A选项。第13题,图示区域山地面积比较广,平坦的大面积草场较少,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差,不适合谷物生长,排除B、D选项。
(2013·锦州质检)下图示意某市不同地理信息的网格资料,每格为100 km2。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城市欲布局重化工业区,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选址,则应增加的主要信息有( ) ①气候 ②土壤 ③交通 ④居民点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15.若根据已有的信息,则下列网格最适合设立重化工业区的是( ) A.乙Ⅰ C.丙Ⅳ
B.戊Ⅱ D.丙Ⅴ
解析:14.C 15.D 第14题,重化工业区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应增加该地的气候信息;重化工业需要运入原料,因此要有便利的交通。第15题,重化工业区会带来严重的水源污染,因此应建在河流的下游,地基稳定的地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