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回归的原则,就是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回归到原始的根源,然后再发展、再创造,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二、两极一体论
《易经》哲学的特点,就是把整体看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联,而事物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就是两极之间的对立和联系,从而形成一体。
佛学讲缘起之说,重因重缘,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本性,没有主体性,最后的结论是万事虚无,无物皆空。
《易经》看到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目的就是要说明事物的实在性、包含性和创造性。 佛学以回归于空寂为善,易学则以发扬生命创造力为善。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此说明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都是由两种力量起来的,这两种力量不断分化,不断组合,再分化,再组合,事物就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阴阳结合的两极一体观念,就成为宇宙发展的基本形式。两极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就是《易经》哲学的基本思想。
阴:静态的、无形的力量。阳,动态的、有形的力量。
在《易经》哲学动态系统中,其根源就是“太极”,这个根源不断发展下去,就成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在这里,“道”是指动态的意思,“太极”是指根源的意思,太极和道相合为一,就是《易经》的系统。
每件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多元的相对、相应、对立、互补、互成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冲突、紧张、相互抵消、相互平衡的作用。可以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体分化成两极,两极经过对立、冲突,再互补互化为一体的关系。
三、五段辩证法
从一分为二到合二为一,对立相反到互补互化,再产生新的事物,有五个层次: 整体创化 阴阳分化 多元发展 冲激补充 推陈出新
整体创化 太极
阴阳分化 两仪
多元发展 四象
冲激补充 八卦
推陈出新 新太极
五个层次也是五个过程:整体化、两极化、多元化、互补化,再整体化。
举凡组织更新、市场发展、生产活动、人事调理、规划决策都要经过这五个过程,这五个过程是宇宙事物发展的根本过程,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过程。
五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观”的认识论
“观”的认识是由整体到细部,再由细部到整体,就是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融合来了解事物。 “观”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是从人来观物,另一方面物能够被人所观,那就是物有可观之处。
“观”的认识论,同《易经》哲学的整体宇宙论、两极一体论以及创造性辩证法结合在一起,构成《易经》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具有两个过程,一是分化的过程,从一分二到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六十四,等等;二是融合的过程,从多融合为六十四,六十四合为八,八合为四,四合为二,最后融合为一。
分化的过程是从客观的事物当中找出差异、察觉差异,从理念上看,是在进行分析;融合的过程则是在不同的事物当中找出彼此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从理念上看,是在寻求统一。从分化到融合,又从融合到分化中,正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形式。注意的是,分合是同时进行的:分在显中进行,合则在隐中进行;分在隐中进行,合则在显中进行。我们往往知显不知隐,知分不知合,这是不符合《易经》的整体动态思维方式的。
这种分与合、显与隐的动态思维方式在决策上是很重要的。因为决策包含了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两个方面,确定目标就需要分析环境和各种条件,这是一个分化的过程,而又隐含了融合的可能性;实现目标则要投入到实践当中,结合主客观条件加以实现,这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而又隐含了分化的可能性。前一个过程就是计划,后一个过程就是实行。这个两个过程虽》易经《思维方式的展开和运用。
五、感应价值论
万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的能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而得到发展,有的却不能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而有所偏失,这就产生了一个好坏利害吉凶祸福的问题,也就是价值论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易经》的价值论实际上是一种主客互动、相互决定的感应价值论,它体现了主客体之间是和谐还是不和谐、有冲突还是无冲突、趋向和谐还是趋向冲突的感应关系。这种感应价值论具体体现在功利价值(趋利避害)、道德价值(进德修业)、本体价值(把握生命本体)等三个层面上。
《易经》具有强烈的功利价值,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卦言吉凶,爻爻言祸福。 道德价值,表现在强调生命的创造不已,即“生生之谓易”,而“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不息,创造不已,这就是善,就具有道德的价值。
如何达到善,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掌握宇宙变化之机。善的四种方式,即“元亨利贞”: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
君子:就是以人的自觉,来处事处物,把宇宙的价值转换为道德的价值; 体仁:体天地之仁,就是依据元者之善来尽人之性;
嘉会:就是把宇宙万物的和谐运用到人事上,从而产生一种协调的礼乐社会;
利物:把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运用到人类社会,从而产生一个合情合理的社会组织; 贞固:体会天地长久之道,从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让社会不断发展下去。
道德价值实际上是人对宇宙本体价值的体验,并进行创造性投入的体现。从根源上看,这就是“天人合一”,从自觉的天人合一来实现理想的天人合一,从尽物之性到尽人之性,最后达到尽己之性的最高道德目标;而这个最高的道德目标实际上也是最高的宇宙目标:
与天地同生,与天地同化,与天地同创。
本体价值:即为宇宙生命本体达到和谐的潜力,即生命自身的创造力。 价值具有本体性,它是生命存在的方式、理解的方式、发展的方式,
一般说的价值就是真善美,而三者这统一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本体的存在: 真:体现了本体存在的一致性。 善:体现了本体存在的和谐性。 美:体现了本体存在中主体的完整性。 真善美是一种和谐。 真:是事物内在的和谐。 善:是部分与整体的和谐。
美: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 真善美都是本体创造性和谐的体现。
本体价值、道德价值、功利价值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本体价值是前提,是一切价值的内在基础,是最高的价值。道德价值是主体的行为方式,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宇宙生命本体取得认识之后所选择的行为方式,是人的投入和参与,要全面考虑到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效果。而功利价值在其现实的层面上往往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握本体价值,才能把握道德价值;而只有把握道德价值,才能把握功利价值的下限。 这样,使人不至于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中变成机械性的工具。现在我们在管理活动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把人工具化、机械化。这就是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强调人性管理的根本原因。所谓“人性管理”就是在肯定功利价值的同时特别强调道德的价值。而从《易经》的观点瞃,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本体的价值,“人性管理”必须建立在“本体管理”的基础上,才能使人永葆善性、真性和美性。
六、预测决策论
《易经》不仅具有占卜的功能,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相,提供了一个整体和谐发展的宇宙观,从而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把握未来。
占卜并不是要我们去掌握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而是要我们去掌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格局、事物发展之理,从而站在理性的立场,在经济和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和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才是《易经》占卜的精神所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开拓性、创造性,而不是引导人们去寻求玄妙的命运。
对《易经》占卜采取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发挥决策的精神。所谓决策,是一种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在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基础上所采取的理性的、主动的决定和选择――方向的选择和价值的选择。《易经》作为一种预测方式,就是以预测来启发决策,而以决策来实现预测。从《易经》的角度来,预测和决策实际上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人的行为要达到既定目标,就要兼顾预测与决策,使预测与决策产生一种一阴一阳的互动作用,既使预测发挥决策的作用,又使决策发挥预测的作用,二者互补而又互成。
正确决策 成败参半 成功线
不正确预测 正确预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