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经验基础。 是否有历史根源。 是否有时效性。 十、儒家的协调哲学。
两汉以后的行政哲学几乎都以儒家为主。
儒家管理以教化为主,重礼乐,人事制度及君臣之道,上下之分,由内而外阶段性的发展,多种德性的建立及社会伦理的发挥。
儒家管理以人的修养、管理为起点,所以有: “修已以安人,修已以治人,修已以官人。” “已达达人,已成成人,官已官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
仁:基于对人的关怀所产生的一种亲和力与沟通能力,可以让别人与自己相互接纳,易于沟通。这种德性对于人力资源的阐发及问题的解决颇有裨益。
义:是一种公平的原则,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如此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礼:自我节制,尊重别人,以使人与人之间有相互联和、尊重、肯定的空间。
智:一种技巧而艺术的处事态度。不能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能在为对方设想的情况下,仍然达到本身之目的就是发挥了“智”的德性。
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公私分明,如此才能建立权威,产生凝聚力。 人是企业的根本。
儒家哲学用于人事协调、沟通、人力资源的发挥及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的建立,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固本的工作。
遇到冲突或问题时,儒家主张先用“情”来处理,进而求其次,才用“理”与“法”。这种基于人性的管理哲学,对于企业人事的协调沟通以及人力资源的发挥,是有重要作用的。
十一、易经在管理中的融合与转化功能。
分工与整合,是管理的两项基本要求,但是,分工太细,充分授权后往往又因上下左右联系协调不够,而形成各自为政、事权不统一的问题,以致效率不彰。为了避免这些流弊,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任何管理系统之上都应有另一个体系来加以整合,使组织功能既有差异性,又能相互融合。
易经的最高境界:周游六虚(上下左右内外),唯变所适。它强调分后能合,分工明确,但事权统一,各种功能应密切配合,使上下左右内外无所不逢其源,相辅相成。这也正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道、法、兵、墨、儒的精神分别代表管理中的五项要素----决策、领导、生产、行销、人事。 在一个多元化而变化急剧的社会中,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内外调适的压力,唯有把握融合转化
的管理原则,企业才能永生,《易经》生生不息的精神,正符合企业建立超管理系统所需。
十二、禅在管理中的超越与切入功能。
随着心智、性灵的发展、开化,人的活动层次也由最初级的“手”,逐渐提升至“脑”,从管理的观点来看,所谓“手”,即指技术,所谓“脑”,即指知识 。停留在技术层次的管理,效益有限,所以应提升层次,运用分析、逻辑、推理等科学知识来运用技术,以求得更大的效能。
不但如此,管理更可不断往上提升;因为在脑之后还有心,心之后还有性,性之后还有理,理之后还有道,道之后还有灵。每一个层次皆可超越前一层次,但也各有迷障与极限,只有不断突破、提升,才以臻于理想之境。
以“心的管理”为例,心是脑的主宰,代表人的意志欲望,可以决定方向;用心来感受外界,脑来计划,手来执行,便是心的管理。
不过,正由于心的活动面广,感受力度大,难免被迷惘、偏执所蒙蔽,所以如何保持清明纯静的境界,掌握人心及自己的心,追求真、善、美,便是心的管理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必须更上一层楼,提升至人性管理的层次。
禅的五种作用:向上超越,向下切入,对外透视,对内净化,左右逢源。
禅与管理功能的结合运用,可以说是将形而上哲学,以形而下的实务加以体现,其实任何理论哲学都不能没有实证,而任何实务也不能没有更高层次的理论本体为基础,否则便流于空泛、俗套。
对于中国文化资产,单一的了解与运用是不够的,比方说,禅的超越切入 ,固然可提升管理次,但更须与《易经》的包容、融合转化互补为用,这两者一阴一阳,相辅相成,可以形成一个既超越又融合、既切入又提升的整体,这才是中国管理哲学发挥的极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