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主备人:储素芹 参与者:初二语文组 审核人:陈卫东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生动形象的写景手法;能释译课文,理解内容,归纳主题。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解郁闷的情怀,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
1、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嵁、邃、清等;虚词:以、其等。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 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法指导:
阅读时首先整体把握,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线索:潭的概貌→ 潭水、游鱼→ 潭源 →潭上四周景色 →同游的人。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他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它们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
第 1 页 共 7 页
八上语文导学案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结合文下注释通译课文,注意圈点勾画,将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3、初读感悟(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和疑惑写出来)
六、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掌握字音字形
为坻. 为嵁. 犬牙差.互 参差..披拂 悄怆..
幽邃 清liè 往来xī忽 蒙络摇zhuì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伐.竹取道( ) 日光下澈. ( 参差..披拂( ) 佁然..不动( )潭西南而.望( ) 悄怆..幽邃( 乃记之而去...( )( )( 3、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2)崔氏二小生.. 4.、.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
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
其境过清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第 2 页 共 7 页
佁.然 俶.尔 幽suì 饶shù ..远逝( ) 往来翕忽..( ) )( ) ) 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可:不可久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明灭可见
)俶尔 八上语文导学案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乐:心乐之 隶而从者
似与游者相乐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3)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4)皆若空游无所依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6、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七、课堂小结:
第 3 页 共 7 页
八上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二、赏读课文,小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请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写出了潭水怎样的特点?
3、找出文中写游鱼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在写鱼时,写“皆若空游无所依”有何作用?写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的鱼和潭上景物的?并据此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第 4 页 共 7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