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是根据邻区勘探的地质成果及本矿生产积累的有关资料,并经过本次野外实地修测,最后经电脑处理后,质量可靠,能满足本报告的使用。
2.本次进行了野外调查,测量点采用手持GPS定位,对地形地质图进行了局部修正,并对地物进行了修测工作。
3.钻探工作
本次在井田内及井田附近施工的8个钻孔(检1、检2、补1、补2 、补3、YJ501、YJ600、YJ701号钻孔),钻孔施工规范,钻孔质量评级均为乙级以上,钻孔终孔层位均达到O2f,符合设计要求,岩芯采取率均达到规范规定,并对钻孔进行了测井试验和水文观测,最后对钻孔进行了封孔。钻探成果数据可靠,可作为本次报告编制的重要依据。
4.采样工作
本次在井田内及井田附近施工的8个钻孔(检1、检2、补1、补2 、补3、YJ501、YJ600、YJ701号钻孔),进行了岩芯、煤芯取样,送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煤质、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瓦斯含量等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可靠。
5.钻孔封闭
钻孔竣工后,用425号水泥、砂子、水按1:1:0.7的比例搅拌成砂浆,用钻具注入孔内由下至上逐渐对基岩段地层进行封闭,并提浆检查,新生界松散地层用岩粉、黄土充填,但孔口以下5m范围内用水泥砂浆封闭并埋标(废钻杆、条石等)。本次钻探未做启封检查。
6.进行相邻矿井及废弃井口的调查工作,查明了相邻矿井的采掘状况及采空区范围。
7.本次利用了由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地测队2010年3月对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井下巷道进行测量的成果,测量近井点由GPS卫星定位系统测定,解算数据后做为井口和井下测量的控制点,使用全站仪进行井下控制测量,
10
主系统采用闭合导线,碎部点使用支导线,其精度完全满足要求。本次工作提交的采掘工程平面图由矿方提供的最新资料和井下实测成果绘制而成。
8.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合理取舍并完成报告的编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提高了对井内煤层、构造的控制程度,使井田内批采煤层地质勘查程度达到了勘探阶段要求。
11
第二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简况
一、区域地质
山西在华北大地构造单元之中处于东部的河淮活动块体和西部的鄂尔多斯稳定块体之间,称为山西过渡块体。燕山运动期,在以东西向挤压力为主的应力场作用下,山西形成了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主体的两大隆起褶皱带,其间发育有次一级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形成了沁水、太原~临汾、河东、宁武~静乐、大同煤盆地等沉降盆地,在喜山运动时期,由于东西向拉张应力场的作用,形成了著名的山西地堑系,形成了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从北至南雁列式排列的断陷盆地。在隆起带与沉降带的过渡地带及断陷盆地的边缘,一般发育有大型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往往成为煤田或含煤盆地的边缘。
河东煤田乡宁矿区位于吕梁山脉南端西翼,临汾断陷盆地西侧,属祁吕山字型构造东翼与新华夏系的复合部位,矿区总体呈现为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5~8°,煤田边缘局部煤层露头处较陡。纵观矿区,大型断裂构造不发育。
矿区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东向西依次出露有古生代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代三叠系,另外新生代第三系及第四系在矿区西部也有广泛分布,整个矿区内未发现侵入岩分布。区域地层特征见表2-1。
二、区域含煤特征
乡宁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不稳定也不可采。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3层左右,其中1~3号赋存于山西组,5~11号赋存于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为2号和10号煤层,煤类以瘦煤为主,间有焦煤和贫煤。
12
河东煤田地层简表 表2-1
地 层 单 位 界 系 统 全 新 统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上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上第三系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上新统 上 统 中 统 组 延长组 二马营组 和尚沟组 下 统 刘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 统 二 叠 系 下 统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 石 炭 系 上 统 中 统 太原组 本溪组 峰峰组 奥 陶 系 上马家沟 组 338-442 97-175 412-512 54-119.30 19.8-55 43.37-100 9-30 90-150 紫红、棕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及砂质泥岩。 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泥岩。 硬砂岩、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及砂质泥岩。 长石质砂岩、硬砂质长石砂岩,粉砂岩及紫红色泥岩、铝质泥岩。 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互层。 砂岩、石灰岩、泥岩、煤层。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下部为铝土岩,中部泥岩夹薄层石灰岩,上部为泥岩、砂岩夹煤层。 下部白云质泥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灰岩,夹石膏层,上部厚层状石灰岩。 下部泥灰岩,角砾状泥质灰岩,底部夹石膏,中部中厚层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白云岩,上部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 下部泥质灰岩或白云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中部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上部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泥灰岩。 中~厚层状白云岩。 中~薄层状结晶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石灰岩或条带状白云岩。 白云岩为主,夹竹叶状白云岩、石灰岩。 灰绿色结晶质白云岩,局部竹叶状白云岩和灰岩互层。 薄层至中厚层白云岩及灰岩夹竹叶状灰岩。 下部竹叶状石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中上部厚层状鲕状灰岩。 下部紫红色泥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石灰岩,上部鲕状石灰岩。 底部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砾岩,下部灰岩及钙质泥岩,上部紫红色泥岩,深灰色石灰岩。 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 厚度 最小~最大 0-30 0-10 0-50 10-20 5-20 30 412-573 164-201 主 要 岩 性 亚粘土及砂、卵、砾石。 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夹钙质结核层。 黄土、亚粘土、亚砂土夹钙质结核层。 亚粘土及钙质结核层。 半胶结钙质粘土、红色粘土、砂质粘土及透镜状砂砾互层。 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 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 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 古 生 界 中 统 180-225 下马家沟组 亮甲山组 下 统 冶里组 凤山组 37-91 17-54 44-90 50-95 6-15 40-46 64-148 57-121 98 2470 寒 武 系 上 统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中 统 徐庄组 下 统 太古界 涑水群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