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C
2.B [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A项错误;氨气具有还原性,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由长导管通入,装置和原理均正确,B项正确;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时应该是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插入水中,不能防倒吸,D项错误。]
3.C [氮的固定是指把游离态的氮(N2)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A项错误;NH4Cl、HNO3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H4Cl=====HCl↑+NH3↑、△
4HNO3=====O2↑+4NO2↑+2H2O,B项错误;氨气具有还原性、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NH3合成NaHCO3的副产物为NH4Cl,NH4Cl的水溶液呈酸性,D项错误。]
4.B [A项,NH3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项,NO遇空气中的O2即被氧化为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项,洗气装置中不能用NaOH溶液,因为NO2和NaOH溶液反应。] △
5.(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BD (3)乙 2NH3+H2SO4===(NH4)2SO4 (4)C (5)丙
解析 (2)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H3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浓硫酸能吸收NH3,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 (4)NH3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碱石灰能吸收CO2和H2O,因此丙同学能制得纯净的NH3。
6.(1)②或③ d 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在E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2)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 (3)2NO+O2===2NO2
(4)1.64 25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
解析 (1)进入C装置的气体应是NH3和O2,若A中制取气体时只用一种试剂,应选用(NH4)2CO3或NH4HCO3,因为它们分解均产生CO2、NH3和H2O,其中CO2、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为防止D中溶液进入C中,应在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因为在E装置内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气体,所以在E后应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2)因为NH3和O2反应生成NO,NO被O2氧化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HNO3,Cu与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所以其现象为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
(3)在设备a中NO被O2氧化成NO2。
1 000 mL×1.16 g·mL×0.150-1
(4)c=≈1.64 mol·L;配制该溶液还应选用的玻璃仪器有-1106 g·mol×1 L25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 MnO2
7.(1)2H2O2=====2H2O+O2↑ d
(2)3Cu+8H+2NO3===3Cu+2NO↑+4H2O 2.24 (3)a
(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1)由题给条件和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是制备氧气的装置,装置B是制备氨气的装MnO2
置,装置A的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装置E可以使氨气和氧气充分混合,观察装置E中气泡的速率可以控制通入氨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装置E还可以平衡装置内的压强。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锥形瓶中液体不能用饱和食盐水,选d。(2)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溶液呈蓝色,说明铜与硝酸发生了反应:3Cu+8H+2NO3===3Cu+2NO↑+4H2O。n(H2SO4)=0.15 L×1 mol·L=0.15 mol,n(H)=0.15 mol×2=0.3 mol,
-2-2+
n(SO24)=0.15 mol,根据上述反应和题目要求,可知SO4~Cu~HNO3,故需要HNO3的物
-1
+
+
-
2+
+
-
2+
-1
2
3
质的量为0.1 mol,根据NH3~NO~NO2~HNO3,可知需要NH3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3)过程Ⅳ的反应是NH3与HNO3的反应,则应停止供O2,关闭K3,熄灭酒精灯,使氨气进入G发生反应,选a。(4)整套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