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陈红芹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缺少足够的心理耐挫力和抗压力,所以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程在开展生命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研读大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关键词: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死亡已经在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占据首位。例如2005年,全国23个省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83人死亡,自杀死亡率为71.6%。2006年是大学生自杀“高发年”,全国高校达130起之多!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5%以上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美好的青春就此搁浅,灿烂的未来永远逝去。大学生的自杀给亲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思索。
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有识之士也纷纷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论证。针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现状,有人提议在高校开展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开展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就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批队伍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教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有针对性教材的编订都不是短期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这些建议目前还处于提议阶段,离实施尚有一段时间。有人主张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育中去,该观点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一项主题活动,而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所有课程和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这些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和主题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在笔者看来,大学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作品以一幅幅人生画卷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尊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享受生命,感受春的生机勃勃,秋的果实累累。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人应该为了吃饭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吃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有的学生看来,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也有的学生认为,人是为了生活而吃饭,人活着就是活一个过程,要过一种有质量的生活。在这些同学眼中,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的工作是不能容忍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份好工作:待遇好又清闲。司马迁和史铁生两位作家以自己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司马迁由于为不得已而投降匈奴的李陵申辩,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在这等奇耻大辱下,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诟,发愤著书,历时十几年,终于完成恢弘巨著《史记》。史铁生在人生黄金时期突然双腿残废,巨大的人生打击差点将他击垮,但最后他还是成功“站起来”了:这个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