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配送中心的设计
7.1 配送中心的布置及运作方式
分动器装配车间的配送中心的基本运作方式,应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① (物流)接收/入库; ② 保管;
③ 分类/选择/配套; ④ 出库; ⑤ 搬运。
对有关物流及物流管理系统的构成,一般要考虑下列要素: ① 保管以及保管形式; ② 搬运量及搬运方式; ③ 货物的状态(单元负荷) a.保管货物状态; b.搬运货物状态。 ④ 分类/选择/配套方式; ⑤ 物流流向以及走向图; ⑥ 货物状态变换; ⑦ 管理系统功能。
在分动器装配车间内,配送中心可分成以下几个区域: ① 部件入库区域; ② 分类/配套区域 ③ 中间缓冲区域; ④ 搬运区域; ⑤ 产品出厂区域。
7.2 分动器装配车间的生产物流管理
分动器装配车间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如下: 1、部件入库区域
① 通过不同纳入指令来纳入(物流)的方向 a.按照个别接受订货的纳入方式
30
b.季正式通知接受订货—— 通过确认纳入指令的方式。 ② 随着(物流)纳入、验收处理,对日常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处理; ③ 作为物流管理,对货物部件的在库量进行实时操作; ④ 大型部件靠近制造现场,以方便进货、卸货; ⑤ 对小部件,用货物箱进行管理;
⑥ 采取省力化的方式,对进货采用传送带直接卸货,并进行自动读数(采用条型码等)来入库。
2、选择/配套化区域
① 通常,待入库货物要靠近仓库区域;
② 随着部件供给流水线,承担选择/配套化作业;
③ 在该范围里,应适合制造现场使用的货物状态,及时得到变换; ④ 物流管理: a、出库前的查对; b、出库指令/配套指令; c、随着出库,库内容发生更新。 ⑤ 对大型部件,务必要放置整齐。 3、中间缓冲区域
① 中间缓冲区域是由于流水线的前工序和后工序周期不同、位移不同等原因有必要在某一个时期的停留空间。
② 物流管理: a.半成品入库处理; b. 在库量的掌握; c.后工序的查对: d.出库处理 4、货物出厂区域
货物出厂区域主要包括打包、装箱等要素。
31
结束语
本文对分动器装配生产线进行总体的设计及设施的规划,所做工作主要有: 1.工作车间的设计及规划。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装配线对整个工作车间进行再设计及重新布局,要求工作车间的布局要符合路线最短及物流最大的原则。本课题所重新规划的工作车间符合线路最短及物流最大原则。
2.分动器装配线整体方案的设计。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装配线上的设备进行设计及装配线整体节拍的设计计算,要求在原有装配线基础上提高装配线的生产节拍,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本课题所设计的分动器装配线整体方案符合生产纲领的装配节拍。
3.配送中心、装配台架的重新设计。此阶段的任务主要在整个工作车间的基础上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再设计,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分动器上下游的物流以及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本课题所设计的配送中心、装配台架符合上下游的物流以及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的要求。
整个设计过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是制造、物流及人因工程这一块。分动器装配线上的设备主要根据设备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最优化原则进行设计,装配线生产节拍则根据分动器的年生产需求量及装配线上各工序的装配节奏进行再设计,力求使生产节拍符合年需求量要求;包括工作车间及配送中心在内的设施则是在物流量最大及运输路线最短的原则下进行再设计及规划;车间的采光及照明则是用涉及到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为保证员工拥有舒适工作环境而进行的再设计。从以上各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毕业设计是需要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总结性设计。
在本次的毕业设计中,由于作者的理论水平有限和工作经验的缺乏,文章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32
参考文献
[1] 刘昌祺,董良.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2] 谭跃进.机械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4. [3] 黄劲枝.机械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 [4] 王家善.设施规划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0. [5] 邹安全.企业物流工程.上海: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1.
[6] [美]萨尔文笛G.现代管理工程手册.[美]:机械工程出版社,2003.5. [7] 张小萍.现代生产物流及仿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 [8] 吴清一.物流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6. [9] 刘剑,朱德文.电梯电气设计.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10] 张汉杰等.现代电梯控制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5. [11] 陈志新,李英姿.现代建筑电气技术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9.
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