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道义差”给舆情加热增温这一知识点之后,我们来巩固一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 . 道义差主要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观点差别。
正确
错误
2 . 下列哪个案例最能代表城市道义差()
A. 邓玉娇案件B. 夏俊峰案件C. 北京7.21大雨事件D. 临武瓜农死亡事件
1 . 人民日报对基层干部印象的调查结果,表现了罗宾汉倾向。
正确
错误
2 . 基层政府最需要注意的是()
A. 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B. 公信力的提升C. 警惕极少数人妖言惑众 D. “沉默的螺旋”的出现
掌握了官民沟通机制的疏通相关知识后,请完成练习。
1 . 弱势群体“发声”难,是因为沉默的螺旋原理。
正确
错误
2 . 针对抚州爆炸案、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等暴力行为,网络上检讨官民沟通问题时有一种看法,叫做()
A. “你是哪个单位的”B. “70码”C. “不按套路出牌”D. “我爸是李刚”
1 . 年轻的网民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前景看好,负面思维很轻微。
正确
错误
2 . 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他们在网上的表现是不一致的。
正确
错误
第二章
一.1.1 .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正确
错误
2 . 拟态环境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
正确
错误
3 . 下列哪些不是有关拟态环境的叫法()
A. 信息环境B. 图像环境C. 虚拟环境
2.1 . 由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你们很难在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作出区分。
正确
错误
2 . 下列关于“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说法错误的是()
A. 网络的兴起改变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 人们将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C. 人们经常会进入到一个媒体加工过的“拟态环境”之中。D.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信息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3.1 . 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应该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画面,保证
各类信息量的平衡。
正确
错误
2 . 在药家鑫案、邓玉娇案中,先于法庭审判存在的拟态环境没有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
正确
错误
3 . 以下哪项不属于现阶段我国媒体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A. 信息量失衡,社会弱势群体被频繁关注和报道,加剧强势群体的不满。B. 虚假新闻流传,使拟态环境偏离真实世界,使受众对传媒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C. 因公众的非正常期待,媒体出现”越权行为“,影响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D. 媒体为追求注意力,内容趋于娱乐化与低俗化,扭曲受众的道德观念。
4.1 . 由于“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刻板印象是一定是
负面的,先入为主的。
正确
错误
2 . 网民的刻板印象是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网络事件议题扩大化和现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确
错误
3 . 下列关于刻板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些媒介会网络事件中的刻板印象进行刻意的渲染和放大,使事件进一步被放大。B. 在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刻板印象是处理信息的必要手段。C.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通常难以改变,且容易被反复强化。 D. 刻板印象通常只是被强加给社会强势群体,如“官二代”、“富二代”等被舆论“追打”
5.1 . “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
程,因此,现实生活处于比较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等更容易被标签化。
正确
错误
2 . 贴标签和污名化,容易诱发网络暴力。
正确 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