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终末宿主:动物、人;其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经皮肤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经过虫卵→毛蚴→[毛蚴→母孢蚴→子孢蚴→尾蚴]→尾蚴→小血管、淋巴管→右心→肺循环→体循环→门静脉 →成虫 →产卵。
3.防治:
治疗:吡喹酮 预防:加强宣传教育;查治病人、病畜,控制传染源;粪便管理;用水管理;安全放牧;消灭钉
螺. 5、简述布氏姜片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答:[症状] 姜片虫虫体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被吸附的肠粘膜与其附近组织发生炎症反
应、点状出血、水肿,甚至可形成脓肿。有时,受损的粘膜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虫体吸附在小肠壁,争夺宿主营养,若感染虫数较多,虫体覆盖肠粘膜,影响宿主消化与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此外,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量感染时,虫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姜片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右季肋下隐痛,间常有消化不良性腹泻,上腹部肠鸣音亢进,多数伴有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等症状。儿童患者可出现颜面浮肿,苍白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应注意与肾病相鉴别。多数儿童可有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智力减退,甚至因衰竭致死。 [诊断] 姜片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对多数感染者,均可通过粪检查出虫卵来确诊。
粪便浓集法(一次连续查3张厚涂片或用水洗沉淀法)可显著提高检出率。部分病人有自然排虫或偶尔呕出虫体现象,经鉴定虫体确诊。 [防治] 开展健康教育:不生吃未经刷洗过或沸水烫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不喝河塘内生水。
加强粪便管理:粪便无害化,严禁鲜粪下水。积极查治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最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
6.简述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症状、生活史、诊断和防治; 答:1.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3科6属9种。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12科39属68种;淡水虾:4种。 经历: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犬、猫吞食含囊蚴的生鱼、虾或未经煮熟的鱼、虾而感染。幼虫在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而进入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 2.症状:
家畜中主要是犬、猫和猪,严重感染时出现消化不良,下痢,消瘦,贫血,黄疸,水肿等症状,轻度感染时,生前不表现明显症状,死后剖解才发现虫体。 3.诊断:
粪便检查虫卵;死后剖检;免疫诊断 4.防治: 治疗: 吡喹酮 丙硫苯咪唑 六氯对二甲苯 预防:
治疗病人、病畜
防止人畜食入活的囊蚴 管好人畜粪便 杀灭淡水螺
7.简述阔盘吸虫、双腔吸虫的病原种类、寄生部位及中间宿主; 阔盘吸虫
病原种类 胰阔盘吸虫 腔阔盘吸虫 支睾阔盘吸虫 矛形双腔吸虫 中华双腔吸虫
寄生部位
牛羊猪、骆驼、人的胰腺、胰管
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蜗牛 第二中间宿主:中华草螽、红脊草螽 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蛳
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
双腔吸虫 牛羊等胆管和胆囊
8.简述禽吸虫病的病原种类、寄生部位及中间宿主。 病原种类 鸭后睾吸虫 鸭对体吸虫 东方次睾吸虫 台湾次睾吸虫 背孔吸虫 棘口科吸虫
法氏囊、输卵管、泄殖腔、直肠
禽类的气管、支气管,也偶见于鼻腔
禽类的瞬膜、眼结膜囊 寄生部位 家禽的胆管、胆囊
中间宿主
和华支睾吸虫相似,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鱼类及黄鳝泥鳅、蛙类的蝌蚪等
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蛙类和淡水鱼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蜓(稚虫) 中间宿主是扁卷螺科的淡水螺 中间宿主是淡水螺
盲肠
禽直肠和盲肠
前殖科吸虫 舟形嗜气管吸虫 涉禽嗜眼吸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