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球上升的的秘密》学案
知识盘点:
【教材分析】
《一天的天气》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内容以学生熟知的天气作为研究对象,在二年级认识天气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学习测量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的方法,以正确、完整地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我国有些地方人们要“早穿棉袄午穿纱”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意识到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部分探究学习,分五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利用百叶箱测量记录气温,指导学生正确地搜集气温数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数据测量是一项极其规范和精细的工作,体验气象工作者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第二个活动,通过讨论交流一天中的气温数据,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从更多的角度、更广泛的领域去研究更多气温变化的规律;第三个活动,是对风的观察活动,认识并判断风向、风力大小等,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确风向的概念,同时规范了对风向的描述;第四个活动,学习用雨量器观测降水量,并自制雨量器,练习雨量器的使用,让学生经历认识雨量器、制作雨量器、会用雨量器三个活动之后,加深对雨量器构造的了解;第五个活动,交流整理总结一天中的天气情况,通过总结上面学过的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观察结果,描述今天的天气,使学生在关于天气的科学学习中,认识科学测量记录天气、描述天气的方法。
第三部分:教材以“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这一主题内容为指向,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课后学习活动,以此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又通过观察记录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气候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科学学习,学生对于晴、阴、雨、雪、风等天气情况已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能用天气符号等方式初步描述一天的天气。但对于测量、记录、描述具体天气的量,如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了解较少,同时对较长时间对天气进行观察学习还感到比较吃力,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整体看,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用一些实物、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发现认知体验,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气温、降水、降水量有关天气的概念,认识到同一时段内不同环境下的气温是有差别的,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知道风级、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来描述。 3、明确比较降水量方法和单位。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利用百叶箱、风力风向仪、雨量器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能汇总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天气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了解百叶箱、风向仪和雨量器等常见测量天气的工具和仪器以及使用方法。
相关推荐: